在過去戰爭頻發的年代里,許多科技、醫療水平都沒有現在高。戰爭不僅讓許多人因此無家可歸,甚至付出生命,還引發了許多人類當時根本無法抵抗的細菌感染。而看似小小的細菌感染,對于現在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當時來說,如果被感染就相當于一只腳已經跨進了鬼門關。
在二戰時期,因為戰亂,不少人的身體難免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傷口。這些傷口如果沒有得到即使的處理的話就很有可能會引發傷口感染,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身體疾病,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后果。
除此之外,對世界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歐洲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不同程度的感染性疾病,例如鼠疫、霍亂等。而當時的人們對此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人被感染然后死去。在病毒的攻擊下,當時的世界人口急劇銳減,也許是長期地與病毒作抵抗,人類的身體里有了抗體,這些傳染病后來才在世界上銷聲匿跡。
但這也引起了許多研究學者的注意,為了避免人類碰到病毒感染時仍舊束手無策,許多科學家都在致力于研究能夠幫助人類抵抗病毒攻擊的藥物。
而青霉素的發現,無疑成了世界的“掌上明珠”。由于青霉素能夠有效地殺死細菌,但鑒于當時人們還沒能量產,所以青霉素在二戰期間極其地珍貴。甚至與原子彈、雷達并稱為是二戰中的三大發明,成了扭轉二戰戰局的關鍵。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小小的一瓶藥物就是有這么大的影響。要知道在二戰時期,青霉素可是比黃金都要值錢,在20世紀40年代,一噸青霉素的價格就相當于675噸黃金。
青霉素又被稱為盤尼西林,在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戰爭片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但它的發現卻是因為一次偶然。
1928年,有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弗萊明的細菌學家因為去度假,忘記了他的在實驗室里的培養皿還培養著的葡萄球菌。等到幾個星期他回來后發現在這個培養皿的周圍有一圈青霉,然而神奇的是這些長青霉的地方,他先前培養的葡萄球菌都死掉了。弗萊明很快意識到這些青霉也許能夠分泌一些殺死細菌的的物質。因為青霉的顏色,后來弗萊明就給這些青霉取名叫做“青霉素”。
為了證實弗萊明的猜測,他開始培養這種青霉,并將它分別加到長滿其他細菌的平板上。經過幾次試驗之后,弗萊明已經確定了這種青霉素的確可以殺死細菌。這對當時飽受細菌侵擾的人們來說可是一個驚天的好消息。
為此他還發表了一篇關于青霉素的論文,但由于弗萊明苦于沒有辦法大量的提取青霉素,更沒有辦法使青霉素能夠長期保存,并且當時也有磺胺類的藥物盛行。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青霉素,更沒有人看到它的閃光點,后來這件事也就塵封在歲月的長河里,但是不死心的弗萊明還是將這個菌種保存了下來。
然而10年之后,兩名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弗洛里和錢恩在眾多學術論文中發現了弗萊明這篇關于青霉素的論文,他們找到弗萊明后,弗萊明也很慷慨地將自己培養多年的青霉菌贈予了兩位科學家,因為他們都知道,如果能夠將這種青霉素應用于人體的話,那將會拯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弗洛里和錢恩經過一年的研究后雖然也找到了一種提取青霉素的方法,但他們也和弗萊明一樣止步于沒有辦法提取,他們提取一年的量根本就不夠一個人使用,更不用談在人體上進行試驗了。
于是弗洛里決定找一向在科研方面財大氣粗的英國政府拉贊助。那時正值二戰剛開始沒多久,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德國橫掃整個歐洲后就盯上了英國。此時的英國保命都來不及哪有心思再把精力放在搞科研上。
求助英國不成,弗洛里又找到了美國,那時候的美國對于二戰可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覺得兩位科學家搞的這個項目如果能成功,完全就是自己能夠占據戰爭優勢的墊腳石。不僅答應幫兩個科學家搞科研,還召集了全國幾百位科學家和相關的醫藥公司為這個項目鼎力相助,完全就是不計成本的。
當然,有這么一個強大的后援團隊,青霉素的提取量相比于之前三位科學家單打獨斗提高了很多,但產量也只能供10個人使用,還遠遠達不到量產的標準。后來美國也參加了二戰之后,青霉素也完全派不上什么大用處,所以這一項研究又擱淺了。
直到美國農業部突然有一天在發酵的玉米漿里生產出了大量的青霉素,這一發現可是直接讓美國穿上了刀槍不入的鎧甲,不僅一路所向披靡登陸諾曼底,改變世界格局。還從此一路走向發家致富。與此同時,三位科學家也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可是科學界的“天花板”。對于美國來說,量產青霉素,只要保證有原材料玉米漿和乳糖就可以。但對于兩樣都缺,都需要進口的中國而言那是連干活的家伙什都沒有。由于當時我們和美國的關系還不錯,所以美國默克公司在上海幫我們建了個生產青霉素的工廠。工廠設備是有了,但是原材料該缺還是缺。
抗美援朝爆發后,美國和港英政府都對大陸實行了禁運。我們更不指望美國能幫我們什么了,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就在我們陷入青霉素的困境的時候,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他叫霍英東,是一個香港商人,也就是霍啟剛的爺爺。他不僅是香港商界的一個傳奇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愛國人士。要知道,港英政府當時對中國采取禁運,導致中國很多需要進口的物資都非常稀缺,誰敢“雪中送炭”,那都是格殺勿論的。
然而霍英東當時幾乎是每天都冒著生命危險用自己手里的大量船只偷偷向大陸輸送需要的汽油、鋼鐵等物資,當然也包括被奉為“神藥”的青霉素。只有成品的青霉素顯然是治標不治本,壓根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而這時又一位關鍵的愛國人士出現了,他叫張為申。可能很多人不認識他,但他的導師可是二戰時負責青霉素研究的負責人,彼得森教授。和我們的錢學森教授一樣,張為申一心想著回到祖國參與祖國的建設,也同樣費了好一番功夫才有機會能夠回國。彼得森知道留不住他,便送了他一份最新培養出來的青霉素菌種。
帶著這份菌種回國后的張為申,因為生產青霉素的原材料被禁運了,張為申不得不另尋替代品。這在當時來說相當于是大海撈針,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地試驗能夠替代玉米漿和乳糖的原材料還真被張為申給找到了。那就是價格相對廉價的棉籽餅粉末。
盡管找到了能夠替代原材料的棉籽餅粉末,但局限于生產技術的不成熟,青霉素的結晶有時候會堵住針管口,并且棉籽餅粉末只能替代玉米漿,沒有辦法替代乳糖。所以這時候的青霉素供應還是主要依靠霍英東的運輸。
又經過了大量的研究尋找,張為申找到了同樣價格低廉又能替代乳糖的原材料。
在東德和蘇聯的幫助下在我國建造了華北制藥廠,專門生產青霉素。至此,中國算是徹底突破了美國對于青霉素生產的封鎖。不僅生產的青霉素的成本遠遠低于美國,還硬生生將曾經比黃金還貴的青霉素做到了現在幾毛錢一支的白菜價。原材料成本低,技術成熟,產量自然也就提上去了。美英等曾經對中國實行禁運的國家最后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國生產的效果一模一樣的青霉素占據全球90%的產量。
中國能有如今的盛世,離不開許多像霍英東、張為申這樣的愛國人士在背后默默地支撐起中國的每一個進步。所有打不死我的,只會讓我變得更好。英美國家天真以為對我國實行了各種封鎖就能讓中國向他們低頭。殊不知,他們所謂的封鎖不過是激勵我們開辟出一條更好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