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大家可能想不到,金龍魚的原料轉運、海底撈的食材處理,都蘊含著減碳的方式方法。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策劃了一組“躍遷2025:上市公司綠色供應鏈一線調查”系列報道,向受眾揭示綠色供應鏈新現象,新特點,也反映企業構建綠色供應鏈如何應對新挑戰。本期為系列報道第一篇,聚焦綠色供應鏈的“低碳轉型”。
清晨時分,江蘇省泰州市永安港的江霧尚未散盡,十余臺吸糧機已張開鋼鐵觸手。玉米、大豆等糧食被觸手吸入后,通過傳送帶帶入封閉廊道,在全密封傳送系統中奔涌,最終到達船艙。
這是金龍魚(SZ300999)的原料在港口進行船舶中轉的作業場景。這種轉運方式,省去了過去“落地再裝車”的冗余環節,也成為供應鏈減碳的一種“看得見”的方法。
江蘇省泰州市永安港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但更重要的是,供應鏈上“看得見”的碳數據。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統計顯示,A股2024年全行業對范圍三(注:產業鏈、價值鏈的碳排放)的披露率僅有2.78%。
從低碳轉型入手,構建綠色供應鏈,是當前許多上市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缺少碳披露,供應鏈減碳“看不見”
“這兩年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在選擇供應商伙伴的時候,會關注企業的綠色發展現狀,特別是碳排放。”益海嘉里金龍魚可持續發展總監崔新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這是金龍魚的雙重角色:當其作為供應商時,金龍魚是客戶綠色供應鏈上的一環;另外,金龍魚也會對其供應商提出綠色發展的要求。
多方信息顯示,打造綠色供應鏈已不再是“布局未來”,更多是“放眼當下”。
對不少行業而言,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包含種植(開采)、生產、加工到最后的零售以及消費等環節,而這些環節都將誕生不可忽視的溫室氣體排放。
即便到目前,一些行業相關的碳數據,特別是供應鏈各個節點的碳足跡,依然難以被完整地精確測算。
以糧油食品行業為例,其供應鏈網絡復雜,涉及計算的產品原料范圍廣、數量大、流程多。比如豆油,若產地不同、加工方式不同或者供應鏈條上的其他環節的場景不同,都會產生新的核算過程和核算結果。
而僅核查一個產品的碳足跡,就會產生很大的數據量。一個鏈主公司面臨眾多產品,要獨立完成整個供應鏈的碳足跡核查,在客觀上存在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少企業的做法通常是“選擇性忽略”。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統計顯示,A股2024年全行業對范圍三的披露率僅有2.78%。
絕大多數企業所謂的“供應鏈減碳”,像是“皇帝的新衣”,但其中又充滿了無奈。
要構建綠色供應鏈,供應鏈上的碳足跡難以被一筆帶過。以食物生產和消費為例,組成這條產業鏈的碳排放加在一起,數字十分驚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Food Waste Index Report 2024》(《食物浪費指數報告2024》)揭示,每年有超過1萬億美元的食物被丟棄,并且,食物浪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總量的8%至10%(包括損失和浪費所產生的排放)。
“看得見”的全鏈路減碳從可操作環節入手
本文開頭所述的金龍魚原料在港口轉運的作業場景,提供了一種供應鏈減碳“看得見”的方法。
據了解,傳統的轉運方式需要將麻袋糧垛堆疊在倉庫或露天場地,等待重新填裝到卡車或者船舶等交通工具里。不難想象,每逢雨季,擱置在露天場所的糧食即便被工人披上“雨衣”,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受潮霉變。這種形式的糧食損耗,也將帶來直接的碳排放增加。
金龍魚日前披露的《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公司創新研發“儲糧四項新技術”,從糧情測控系統、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四大環境更新升級,提升作業效率,降低單位能耗。目前該技術已覆蓋全集團所有倉庫。
不同運輸方式的碳排放差異較大,其中,鐵路單位貨物運輸碳排放僅為公路的五分之一到七分之一,水運碳排放更低。崔新宇介紹,金龍魚根據具體業務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鐵路、水運在中長距離干線運輸上的節能環保優勢,和公路的集散短導優勢,推進這三種運輸方式的聯運模式。
餐飲行業面臨類似的挑戰,也摸索出了類似的經驗。為應對糧食或食物損耗,行業的普遍做法是,在倉儲、冷鏈、包裝和運輸等環節采取措施。
海底撈(HK06862)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門店端,公司重構用餐習慣、優化加工流程等措施,減少食物浪費;在供應鏈端,集中加工、調整包裝規格等操作,降低了過期浪費。未來,海底撈計劃引入AI(人工智能)預測需求、動態庫存管理等數字化手段,進一步減少食材浪費,實現“減浪費”與“減碳”目標的深度聯動。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謝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相比于追求全鏈條碳足跡的實時追蹤,更現實的做法是聚焦在可操作的環節入手。
“餐飲企業通過引入智能物流系統優化運輸路線,減少空駛與繞路現象,有效降低了單位配送過程中的碳排放。同時,利用AI進行銷售預測和庫存管理,可以大幅減少食材浪費,降低不必要的采購、運輸和冷藏能耗。”謝安說,“這些不僅是運營效率的提升措施,實質上也已成為企業當前最現實、最具可操作性的低碳路徑之一?!?/p>
碳足跡認證讓供應鏈碳數據“看得見”
從供應鏈減碳的做法“看得見”,到供應鏈減碳的數據“看得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今年1月,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公布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名單,首批納入鋰電池、光伏、鋼鐵、電解鋁等10類重點產品,而這些產品均為市場需求迫切、外貿壓力嚴峻、減排貢獻突出、產業鏈供應鏈帶動明顯的產業。
緊接著,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認監委)在3月17日發布《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通用實施規則(試行)》。
相關政策和制度逐漸完善,標志著企業未來的碳足跡核查以及認證工作將有了準繩和標尺,碳數據透明度將大幅上升。
范圍三數據的披露方面,在A股上市公司中,金龍魚較早進行了探索。
崔新宇表示,公司從2021年就開始進行產品碳足跡的核查工作,目前已有30個產品獲得了第三方核查的碳足跡證書。具體的產品碳足跡核查模式是按照目前通用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核查計算符合《ISO14067:2018 溫室氣體排放-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與指南》。
金龍魚《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公司報告期內范圍三共排放861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較上年減少10.2萬噸。此外,公司還披露了階段性目標:到2029年,與67%的供應商(涵蓋購買的產品和服務、上游運輸和配送)緊密聯系,使其設定減碳目標;到2050年,范圍三溫室氣體排放絕對減少90%。
不少上市公司在ESG相關報告中,或多或少會提到供應鏈降碳的重要性,但具體如何實施、如何打通全鏈條,并無具體操作路徑。同時,收集到的數據要滿足相關標準,并非朝夕之功。
港股上市公司對碳數據特別是對范圍三的披露方面,有著更具體和更緊迫的要求。
此前香港聯交所發布的《ESG報告守則》提出,自2025年1月1日起,所有港股上市公司需要強制披露范圍一和范圍二的數據。針對范圍三的價值鏈溫室氣體排放,大型股發行人(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分股的發行人)2025年起,被要求“不遵守就解釋”,并在2026年起強制披露。
謝安建議,如要推動真正的協同減排,企業需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統一的數據采集規范與核算口徑,打通各環節間數據壁壘;二是考慮優先在核心供應商中推行碳數據接入,提升整體數據質量;三是通過采購政策、碳績效評價等機制,推動上下游形成共擔目標、共享責任的協同減碳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