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公開場合批評中國,說我們在為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而這完全是在配合某些美西方國家的論調對中國發起輿論攻勢。
所以事發后我國有關部門,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
并且根據各方媒體的報道來看,現在中國似乎已經完全停止從烏克蘭這里進口糧食了,中國的行動會給烏克蘭經濟帶來比較巨大的影響。
那烏克蘭這邊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才在公開場合污蔑中國的呢?中國的反擊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烏克蘭這邊又是否有可能尋找到替代的合作伙伴呢?
一、烏克蘭和美西方國家相配合
在4月17日的時候烏克蘭總統在公開場合聲稱,他們的情報部門已經掌握了證據,證明中國一直在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和火藥。
并且在第二天烏克蘭方面就以此為理由,將三家中國企業列入到了制裁清單中。
而烏克蘭這么做,顯然是在配合某些美西方國家針對中國發起的輿論攻勢。
因為自俄烏沖突爆發以后,他們就一直在炮轟中國在對烏克蘭提供軍事支持。
此前德國的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曾公開聲稱,他們發現中國在為烏克蘭提供無人機。
而針對于此中方的態度一向都是,我們絕對沒有直接參與俄烏沖突,中國的態度一直都是中立平衡的,也絕對不會向任何一方提供軍援。
甚至中國此前還曾宣布,要進一步加緊對居民兩用物項物資的出口限制。
那不管是烏克蘭還是其他西方國家,都沒有資格指責中國。
針對澤連斯基的表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主持例行記者會時就明確提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一貫明確,我們一直致力于推動雙方停戰,進行和平談判。
而且中方發言人還說到:根據比較明確的信息來看,俄羅斯進口的武器部件有相當數量都來自于美西方國家。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烏克蘭公開炮轟中國沒有多長時間,中國海關總署就發布了糧食進口數據,顯示中國已經停止從烏克蘭買糧食了。
二、中國減少從烏克蘭的糧食進口量
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在今年3月份中國大幅減少了一些主要糧食供應國的糧食進口。
比如說在一年多以前的時候,中國從烏克蘭的糧食進口總額還高達1:4億美元,但現在卻減少到了只有6萬美元,相當于是幾乎清零了。
這會給烏克蘭帶來比較巨大的影響,因為中國本身是全球最主要的糧食消耗和進口國之一。
早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中國和烏克蘭就有著極為密切的農業合作。
俄烏沖突爆發后出于各方面原因,中國也沒有停止從烏克蘭的糧食進口。
而來自于中國的大量糧食訂單,可以給烏克蘭帶來雙重好處。
首先就是烏克蘭的商船,可以繼續通過向中國運輸糧食的方式進出烏克蘭港口,而不用擔心受到襲擊。
其次來自中國的這些農業訂單,也可以給烏克蘭政府帶來一些資金。
可現在中國卻清零了對烏克蘭的糧食進口,這對烏克蘭無疑于重擊,也可能會有人將其和政治聯系起來。
但我們也不能簡單的說中國這么做就是出于政治原因,因為烏克蘭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糧食產量和質量都處于較高水平,所以中國可以大量的從他們那里采購糧食。
可俄烏沖突爆發后整個烏克蘭都變成了戰區,所以烏克蘭中西部的農業產區也勢必受到了影響。
現在來看烏克蘭不管是在糧食產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所下滑,那中企自然也就會適當性的減少從烏克蘭的糧食進口。
更別說在全球范圍內能夠替代的糧食貿合作伙伴太多了,比如說巴西、阿根廷,甚至是一些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國家也在生產糧食出口糧食。
那只要這些國家賣的糧食價格公道,質量不錯,中國企業就會選擇。
其次中國當前減少糧食進口量是一個大趨勢,我們不只是減少了對烏糧食進口量。
根據統計在今年三月份,我國糧食總進口量銳減了差不多3/4,一個月就只進口了價值4.6億美元的糧食。
某些糧食的進口量正是只有原先的零點幾個點,就比如說玉米,如今就連小麥的進口量也減少了90%。
如果按照國別來分的話,中國從巴西只進口了2000多萬美元的谷物,從美國也進口了差不多一樣的谷物,這都比去年三月份的同期水平銳減了超過80%。
而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進口的糧食,也銳減了50%以上。
所以烏克蘭對華糧食進口的銳減本身不是個例,那我們也就不能只從政治角度看這個問題了。
而中國會大幅度減少糧食進口的原因也是比較多元的,比如中國當前的糧食自給率本身就維持在一個高位水平,所以很多糧食根本不需要進口。
而且我國還一直在推動各種新型農業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所以中國的糧食產量每年都在創新高,那也就不需要再采購那么多的糧食了。
其次就是從海外買來的很多糧食質量層次不齊,再加上現在又正好在打全球貿易戰,所以說暫時性的調整自身的進出口結構也很正常。
而烏克蘭雖然在這一過程中會受到沖擊,但這也不能怪中國,畢竟中國的所有政策都會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優先。
如果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其他國家的利益產生沖突的時候,我們會做怎樣的選擇并不難猜。
三、中國和烏克蘭仍有巨大合作潛力
雖然當前中國和烏克蘭兩國合作似乎出現了一些問題,甚至中國和烏克蘭的糧食合作都快要停止了,但這大概率是暫時性的。
未來中國和烏克蘭仍有比較巨大的糧食合作潛力,畢竟烏克蘭仍然是主要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國之一。
那只要俄烏沖突結束,烏克蘭恢復糧食生產,中國企業仍然有可能大量采購烏克蘭農產品。
而且在過去半年時間內,中國和烏克蘭也有一些農業方面的合作。
就比如說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我國駐烏克蘭大使就見過時任烏克蘭農業部部長科瓦利。
當時雙方就中烏農業食品合作進行了深入性的交流,而我方大使那時也明確說了兩國在農業方面的合作歷史相當悠久,也有著特別好的基礎。
而中方也一向高度重視與烏克蘭在農業方面的溝通和合作,我們也愿意和烏克蘭就農業產品相互準入,等方面展開溝通。
那時烏克蘭的農業部長也說了,中國是他們的戰略伙伴,是烏克蘭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國,所以烏克蘭高度重視與中國的農業合作。
兩國高層的交流,就為之后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今年三月初,中烏兩國的代表又在烏克蘭首都簽署了兩項與農產品貿易相關的協定。
一份是烏克蘭的豌豆在出口中國時的簡易議定書,而另一個則是烏克蘭水產品出口到中國時的衛生條件議定書。
這就代表著未來烏克蘭的豌豆和野生水產品進入中國的條件,會越來越充分。
而在簽署這份協定的時候,中國駐烏克蘭大使也明確說了:這兩份議定書將進一步擴大兩國農產品貿易領域的合作,豐富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
甚至在未來中烏兩國的農業合作,還可以擴大到在其他領域的合作。
比如說俄烏沖突結束后烏克蘭要搞戰后重建,那中國團隊是否也可以從烏克蘭那里,承接重建烏克蘭基建設施的訂單呢?
再比如說烏克蘭畢竟從蘇聯那里繼承了不少遺產,比如說蘇聯時代的航空技術,還有各種重工業技術。
雖然這些技術現在也不能算是世界先進水平了,但是拿來和中國搞技術交流還是綽綽有余的,所以中烏在各方面的合作潛力都不小。
但是任何穩定的經貿合作,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政治外交關系上。
而烏克蘭現在又是將中國企業拉黑名單,又是在公開場合指責中國在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可不是友好合作伙伴該做的事情。
所以也希望烏克蘭可以在對華問題上恢復理智克制,不要再說一些不負責任的爭議言論。
結語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公開場合聲稱,中國在為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是極為不負責任的。
因為中國在俄烏問題上的態度一向中立,我們不會為任何國家提供單方面軍援。
而烏克蘭現在的表態明顯是在配合西方國家的敘事,這就有可能會給中烏兩國的外交關系帶來不利影響。
但中國目前暫時停止從烏克蘭進口糧食產品,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是政治原因。
因為中國幾乎是停止了從所有的貿易伙伴那里進口糧食產品,中國的行動更像是在針對性的調整外貿結構。
而且中國和烏克蘭兩國仍有進行深度農業合作的基礎,畢竟兩國在農業領域的互補性還是很強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