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記者從韶關市丹霞山管理委員會獲悉,歷經5年研究,海南醫科大學最終確認和發表了“丹霞絲蓋傘”這種全新的大型真菌,這也是在丹霞山發現的第8個大型真菌新物種、在丹霞山發現的第50個新物種。這一發現不僅為中國菌物多樣性寶庫增添了新成員,也進一步彰顯了丹霞山作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獨特價值。
2019年菌物多樣性與系統學培訓班由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承辦,培訓期間李泰輝教授牽頭組織了丹霞山菌物多樣性野外科考,由此,丹霞山豐富的大型真菌資源開始被廣泛關注。這次考察時,在微生物所和丹霞山的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海南醫科大學范宇光團隊科研人員在山頂一片茂密的殼斗科樹林中,發現了這種形態獨特的真菌并進行了生物樣本采集。
海南醫科大學范宇光教授團隊的研究生陳新對該物種進行了形態學研究和系統發育分析,確認了這是一個未被發現的新物種,因發現于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命名為丹霞絲蓋傘Inocybe danxiaensis。該成果已于2024年12月發表在國際真菌學期刊《Journal of Fungi》。丹霞絲蓋傘,呈典型的傘菌狀,菌柄和菌蓋均為淡黃色。絲蓋傘是一類家族龐大的真菌,地理分布極為廣泛,估計全球超過1000種。
據研究人員介紹,絲蓋傘這類家族大部分物種是毒菌,含神經精神性毒素毒蠅堿,誤食后可以刺激人的中樞系統,出現流口水、流眼淚、流汗等癥狀。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絲蓋傘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與樹木形成共生關系,促進物質循環和轉化利用,在維持自然生態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獨特的“丹霞地貌”聞名于世,近些年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備受矚目,生物學家認為這里存在著獨特的“丹霞生物區系”。這里獨特的地質地貌、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為各類生物提供了絕佳的棲息繁衍場所。2019年以來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等在丹霞山開展了持續的大型菌類調查,采集標本 3000余份,并陸續發表了丹霞瘦臍菇、光柄徑邊菇、華南雞油菌、藍黑圓孔牛肝菌、近刺孢膠雞油菌、荔枝地星、紅褐小乳牛肝菌7個大型真菌新種;截至目前,丹霞山已確認大型真菌物種400余種,隸屬于2門7綱18目64科160屬,還有大量尚未完成鑒定的標本正在研究中。2023 年,共同參與2019年考察的吉林大學圖力古爾教授,發表了當年在丹霞山發現的荔枝地星新種,加上本次發表的丹霞絲蓋傘,累計已在丹霞山發現發表8個真菌新種,這次會議考察極大地推動了丹霞山菌物多樣性科學價值的發現。與此同時,由中山大學李文均教授團隊領銜的丹霞山微生物調查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已發表丹霞黃色桿菌新種1個,還有大量的標本待深入研究。
韶關丹霞山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丹霞絲蓋傘新種的發現,是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進一步引發了科學界對丹霞區系是否存在的關注。它不僅豐富了人類對大型真菌世界的認識,也為深入研究大型真菌的演化及生物地理學提供了新的材料。據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張明博士介紹,丹霞山地貌特殊,生境特殊,小氣候微環境差異明顯,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熱點區域,目前大型真菌的調查也僅聚焦于對外開放區域,大量的未對外開放的生態熱點區域尚未涉足,還有待長期系統地開展科學考察,相信隨著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的持續推進,未來還將涌現出更加豐富的丹霞山的菌物多樣性科考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