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一則消息,標題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文中說:
“據可靠消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彈道導彈,攜帶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對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酒泉、西昌發射基地,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以及北京、長春、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則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
《華盛頓明星報》在美國屬于一家發行規模比較小的報紙,它是如何獲得的消息呢?蘇聯為什么要對中國進行核打擊?中美蘇之間存在哪些博弈?中國又是如何進行應對呢?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段毛主席輕松化解蘇聯核訛詐的故事:
★中蘇關系惡化引發珍寶島沖突
具體事情還得從中蘇交惡開始說起。
1958年,中國要求蘇聯提供承諾給予的核武器及核潛艇,蘇聯則提出要在中國領土上建設用于軍事的長波電臺、在中國領海和中方組建聯合艦隊作為交換。
毛主席認為蘇聯企圖軍事控制中國,沒有同意。
赫魯曉夫為迫使中國就范采取了撤走技術專家、撕毀經濟合同等極端措施,先行邁出了破壞國家關系的第一步。
1963年,蘇聯和蒙古簽訂了用來對付中國的《關于蘇聯幫助蒙古加強南部邊界的防務協定》,接著蘇聯軍隊就開始大量進駐蒙古,并派大批軍事人員到蒙古部隊中任職,蒙軍的指揮權全部被蘇聯人控制。
60年代后期,在中蘇邊界東段界河烏蘇里江上,蘇聯邊防軍一再挑起嚴重的邊界糾紛。
1969年3月2日,蘇軍突然侵入珍寶島,襲擊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打死、打傷6人,中國邊防部隊被迫自衛反擊,將入侵的蘇軍逐出珍寶島。
15日,蘇軍再進攻珍寶島,并用多種火炮轟擊中國境內縱深地區,中國邊防部隊與之激戰近9小時,挫敗了他們得進攻。
17日,蘇軍又出動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寶島,中國邊防部隊以炮火將其擊退。
珍寶島沖突實際是中蘇兩國矛盾長期摩擦的結果,由于中方預先有準備,蘇聯損失不小,蘇軍死亡58人、傷94人,被毀坦克、裝甲車17輛。
顯然,蘇聯方面是“吃了虧”。
★蘇聯欲對中國實施核打擊
在珍寶島沖突中吃了虧,蘇聯高層反應十分強烈。
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部長助理崔可夫元帥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他們力主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導彈攜帶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當然,在任何國家都不是主戰一派說得算,雖然“鷹派”軍方代表想向中國開戰,但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相當于總理)柯西金為首的“鴿派”卻主張慎重行事。
柯西金
他認為,當時正處于“美蘇爭霸”第二階段,蘇聯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主要敵人是美國,雖然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轉攻為守,但蘇聯國內經濟狀況并不好,軍費缺乏。
而中國也于1964年試驗原子彈成功,1966年又成功進行了“兩彈”結合的試驗,1967年以轟炸機空投氫彈成功,雖然核彈的數量更遠遠不能同蘇聯相比,但也有一定的核反擊能力。
如果向中國開戰,勢必要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也將失去美蘇爭霸難得的攻勢。
在柯西金的強烈要求下,勃列日涅夫同意,由柯西金直接與毛主席通話,試探中國的態度。
勃列日涅夫
令柯西金沒想到的是,他不僅沒能和毛主席通上話,而且直接被一個話務員直接給撅了回去。
原來,在50年代中蘇關系處在關系密切時期,為了便于兩國領導人隨時通話,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間架設了一條熱線電話,后來兩國關系疏遠,這條熱線變成了死線,再無人使用。
1969年3月21日晚,柯西金打通了這條熱線,由于這條電話線長久不用,突然指示燈亮了,令年輕的中國女話務員十分驚詫。
她馬上接通了電話,在電話里聽到一個外國口音問道:“喂,是北京嗎?”
“是啊!請問您找誰?”話務員反問道。
柯西金說:“請接毛澤東主席的電話,我要同他通話!”話務員感到奇怪,一個外國人居然要直接找偉大領袖毛主席,那哪能隨便接呢?
出于職業習慣,她還是客氣地問道:“您是誰?”“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
什么?居然是蘇修頭子柯西金。話務員斥責道:“你沒有資格跟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講話,我不給你接電話。”
柯西金只能退而求其次,讓話務員接通周恩來總理,話務員同樣不給接通,直接掛了電話。
柯西金本來是主和派,給毛主席和周總理打電話受挫,也變成了主戰派。
★美國故意“泄密”通報信息
“電話事件”過了幾個小時,周恩來總理也知道了相關情況,他先是批評了話務員,之后又接見了喬冠華和外交部的工作人員。
周恩來說:“我們兩黨是沒有關系了,但我們兩國還有外交關系,不能拒絕聯系。”
之后接著說:“我們本不愿意中蘇邊境發生武裝沖突,我們主張通過談判和協商解決兩國邊界問題。”
隨后,喬冠華當場起草了一份答復蘇方的備忘錄:
“從目前的中蘇關系來說,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聯系已不再適用。如果蘇聯政府有什么話要說,就請你們通過外交途徑正式向中國政府提出。”
1969年6月13日,蘇聯向中國提出“兩三個月之后”,即不晚于9月13日開始邊界談判。
雖然提出了談判請求,但蘇聯領導人還想在談判前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打擊。他們覺得,只有讓中國感到實際威脅,才會坐到談判桌前。
蘇聯領導層雖然就對中國核打擊取得了一致意見,但也要考慮國際局勢,當時美蘇處于爭霸狀態,弄不好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尼克松上臺后,美國有意拉攏中國,利用中蘇決裂制約蘇聯,使美國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動權,對此,蘇聯當局也是比較謹慎的。
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奉命緊急約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向他通報了蘇聯準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意圖,并征求美方意見。
蘇聯的意圖非常明顯:在中美關系當時也很緊張的情況下,如果蘇聯動手,要讓美國至少保持中立。
得到情況匯報的尼克松總統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尼克松認為西方國家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聯,一個強大中國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
蘇聯對中國的核打擊,必然會招致中國的 全面報復。一旦讓蘇聯人打開核打擊這個潘多拉盒子,整個世界就會跪倒在北極熊面前,到那時,美國也會舉起白旗的。
經過磋商,美國方面認為:一是只要美國反對,蘇聯就不敢輕易動用核武器;二是應設法將蘇聯意圖盡早通知中國。
做到第一點容易,但做到第二點很難,美中30年來積怨甚深,直接告訴中國他們非但不會相信,反而會以為我們在玩弄什么花招。
最后尼克松決定:“讓一家不太顯眼的報紙把這個消息捅出去,美國無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無法怪罪我們”。
于是就出現了文中開頭的一幕,一家不知名的報紙《華盛頓明星報》卻發布了令世界震驚的消息。
中國政府就此發表聲明,指出:“假如一小撮戰爭狂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襲擊中國戰略要地,那就是戰爭,那就是侵略!7億中國人民就要奮起反抗,用革命戰爭消滅侵略戰爭!”
當中蘇兩國己進入戰爭邊緣狀態時,蘇聯領導人考慮到,在襲擊中國后肯定會遭到全而報復,而蘇聯的全球主要戰略對手是美國,戰略重點在歐洲,于是又突然采取了緩和措施。
1969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逝世,中國派李先念副總理率代表團前去吊唁,蘇聯也派柯西金前往越南,柯西金在河內碰到李先念,想和李先念握手,李先念假裝沒有看見走開了。
柯西金就通過越方傳話,希望路過北京在機場同周總理談話。
經反復考慮,毛主席同意了。
9月11日上午,柯西金乘坐的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周恩來、李先念等在機場迎接。
柯西金聲明,蘇聯領導人絕不愿意為領土問題打仗。
周恩來總理也立即向柯西金說明了中方的原則立場,周恩來嚴肅地指出,理論和原則問題的爭論,不應影響兩國的國家關系。
周恩來在會談中嚴肅的說:
“你們說要用先發制人的手段摧毀我們的核基地。”
“如果你們這樣做,我們就宣布,這是戰爭,這是侵略,我們堅決抵抗,抵抗到底!”
周恩來還告訴柯西金,中國準備恢復中美大使級關系談判。柯西金聽到這里,感覺大事不妙,中美聯手將會置蘇聯于十分難堪的境地。
機場會談,雙方就重派大使、恢復兩國間政務電話、擴大貿易和改善兩國通車通航等問題達成了協議,最重要的成果是雙方決定10月份開始進行邊界談判。
這次會見是在機場舉行的,被稱為“機場會見”。
誰知柯西金回國后,蘇聯方面又改變了態度,趨于強硬。
這反映出蘇聯領導層內部對華政策的不一致,勃列日涅夫等人反對柯西金緩和對華政策的意見,繼續對中國保持高壓政策。
9月16日,英國《星期六郵報》又刊文稱:“蘇聯可能會對中國新疆羅布泊基地進行空中襲擊”。蘇聯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陰云又一次籠罩中華大地。
美國明白,《星期六郵報》的文章是對美國的一個試探,更是對中國的示警。
★毛主席輕松化解核危機
得知這一消息后,周恩來心中卻如懸巨石,他為國家、為毛主席的安全而憂慮,馬上面見毛主席進行匯報。
誰想到毛主席卻談笑自若,說:“明朝朱升為明太祖成帝業立了頭功。他有九字國策定江山: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我也有九字能不能對付核大戰?這九字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之后他又說:“不就是要打核大戰嘛!原子彈很厲害,但鄙人不怕!”
毛主席在第二次訪問莫斯科時,同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發生過一場有關核戰爭的辯論,針對赫魯曉夫驚恐核戰爭爆發及其恐美情緒,發表了震驚世界的講話:
“原子彈沒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它是紙老虎。決定戰爭的根本因素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原子彈也是靠人去掌握的……”
赫魯曉夫沒有聽懂毛主席的話,但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聽懂了,那就是原子彈的威力在發射架上,而不是飛出去之后。
他曾嘆道:“毛主席是個極難對付的人物,恐嚇、威嚇對他沒有作用。”
從這一點上看來,毛主席根本就不怕核威脅。
雖然主席這么說了,但周總理還是不放心,當時臨近20周年國慶,面對蘇聯的核威脅,國慶的集會是否舉行?
周總理向毛主席提出,國慶節期間蘇聯有可能會搞偷襲,建議群眾集會等慶祝活動進行調整。
沒想到,毛主席直接說:“這是不是告訴人家,我們有點怕?集會還是要搞的,我還是要上天安門。我倒想開開眼,看看原子彈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周恩來緊皺眉頭,幾十萬人聚集在廣場上,一旦出現情況,怎么疏散?怎么隱蔽?
毛主席看出了周恩來的擔心,笑道:“如果實在不行,可不可以放兩顆原子彈嚇唬嚇唬他們呀?讓他們也緊張兩天,等明白過來我們的節日也過完了。”
周恩來立刻會意地說:“放完后,我們再來個秘而不宣。”
1969年9月28日、29日兩天,美國、蘇聯的地震監測中心,以及兩國的衛星,幾乎同時收到了能量巨大的震動信號,他們不約而同地作出判斷:
中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和高爆核試驗。
以往中國的幾次核試驗成功,當即發表消息,并熱烈慶賀,可是這兩次核試驗,中國新聞媒介連一條簡短的新聞都沒有發表。
對此,外電紛紛議論,普遍認為:
中國最近的兩次核試驗,不是為獲得某些研究成果,而是面臨戰前的一種測驗手段。
1969年10月1日,毛主席和國家其他領導人登上了天安門,檢閱了游行隊伍。
國慶結束后,全國進入了臨戰態勢,全國城市軍民齊上陣,集中力量修防空洞,北京等大城市開挖地下工事。
許多企業轉向軍工生產,國民經濟開始轉向臨戰狀態,大批工廠轉向交通閉塞的山區、三線實行“山、散、洞”配置。
得到中國進行地下核試驗和高爆核試驗和全國修建防空洞的消息后,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報告說,中國已經進入臨戰狀態,中國的反擊決心是堅決的,雖然中國的核彈頭不多,但蘇聯不可能在戰爭一開始就剝奪中國反擊的能力。
看到了中國人民的決心,蘇聯終于放棄了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想法,準備開始談判。
10月20日,中蘇邊界談判在北京舉行,由珍寶島事件引發的緊張對峙局面開始緩和,1969年中國面臨的核危機也隨之消除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