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屆上海車展的積極調性看,市場仍然認同技術帶動產業發展、擴張和升級消費基本盤的趨勢。
文 /《汽車人》齊策仁
4月23日,以“擁抱創新 共贏未來”為主題的上海車展開幕。
在車展前一周的4月16日,工信部給20家企業開了閉門會,要求修改宣傳措辭,并針對OTA頻率、公測、數據本地存儲等都做了限制。光是措辭修訂要求,就迫使車企大幅修改上海車展的PPT、平面廣告物料,時間非常緊。
此事固然讓車企和供應商,以及他們的公關公司有點手忙腳亂,但對于制止行業宣傳亂象、撥正方向,還是有益的。
燃油車穩住陣腳
上海車展的規模仍然和去年北京車展相當,超出廣州和成都兩個車展。這證明上海車展的咖位沒什么變化。
36萬平方米展區、接近1000家企業參展,全球首發車型超過100款(這里面要打個問號,因為其中不少在車展前已經亮相),新能源車占比超過60%,相比上屆上海車展,燃油車并未顯露出更多頹勢。有跡象表明,燃油車市場仍是可靠的基本盤。
中國品牌全線出擊,不止發布了53款新車(不含新勢力),而且覆蓋混動、增程、純電、氫能等多領域。不管是新老勢力,大家紛紛做高端市場,這個趨勢也相當明確。
與上屆上海車展相比有變化的是,中國品牌的優勢變得更明顯了。和中汽協公布的第一季度中國品牌占有率68.1%,表現一致。
不過也應注意,3月份單月中國品牌市占率66%,同比提升6.7個百分點,但相較第一季度整體,略有退縮。如果今年能穩定在70%附近來回拉鋸,證明合資也不是一路退守。如果只是單月現象,那就不能認為趨勢改變。
合資品牌里面也有分化。BBA(奔馳、寶馬、奧迪)全線發力,推出Vision V概念車、新世代駕趣概念車等;大眾集團以“史上最大規模”參展,推出7款全球首秀車型。
而現代起亞、捷豹路虎等首次缺席。不止是這幾個品牌,現在一線跨國車企(以中國業務的規模劃線)還在加大投入猛攻中國市場,奉行的是“全力奔跑以便留在原地”;二線跨國車企則保住現有業務模式,規模上稍有退步也可以接受,主打的是軟著陸;而三線跨國車企則萌生去意,非但不愿意投入,現有投入也將收窄,還剩下比較感興趣的業務模式,就是以中國為生產基地,向海外(主要是東南亞、中東、澳新等)出口。
這樣一來,這些品牌對面向國內受眾的展會不大感興趣,也在情理之中。
即便國內車企,也采取了信息分散策略。從展會前一個月開始,各家的戰略、技術、產品發布會,就沒斷過。多數車企都表現出愿意借助上海車展受到公眾關注的契機,又小心地與車展時間拉開一點距離。
直觀的理由,是車展本身信息量太大太密集,企業的聲音容易淹沒在嘈雜的背景音里,單獨發布能夠拉住更多注意力。這個理由一直都存在,但現在大家認識到,北京和上海車展本身作為線下流量,仍能扛鼎;而在線上,影響力不如以往。從線上角度,需要分流。
在五大國際車展都走向沒落的背景下,中國的車展背靠中國大市場,走出獨立行情,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智駕回歸技術主導
去年北京車展,智能駕駛正在向高端化進發。當時高端智駕的市場價值,一直都存在疑問。在今年的工信部閉門會上,得到了澄清,以后L2級的不能稱為“高階智駕”。這不僅是措辭的問題,而是L3以上才能大范圍取消“人機共駕”。
宣傳措辭膨脹和貶值的趨勢被遏制,對企業安心搞技術,去掉浮夸風,是有幫助的。
智駕普及也是如此,明明是入門級輔助駕駛,就不能再玩“語言藝術”。一句話,現在的智駕差異化定價策略,被監管削弱了。而L3部署,大概率需要監管審批和延后。L3試點,對地理圍欄的突破,也不是很急了。
在智駕的可靠性還沒那么高之前,今后一個時期(大概兩三年內),智駕將從功能疊加,走向“場景務實”。就是主機廠商要老老實實講清楚,什么條件下(比如天氣好、光照好、結構化場景)才能滿足輔助駕駛激活條件。
對這些組合條件的設置和分類組合,面向用戶的話不具備實操性,因此不如講一講理想操作條件,就像德國高速允許L3運行,但必須在晴朗的白天,不許換車道,上下匝道和接近收費區,一律接管。這樣才能讓車企心甘情愿地扛起法律責任來。
整個行業的氛圍,如果真能因此回歸務實的技術主導,而不是宣傳主導,上海車展應該是一個良好的起始。
固態電池“量產車”露面
國內鋰離子電池技術固然在全球執牛耳,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確走到一個瓶頸階段,很難有質的飛躍。
電池新國標2026年7月1日落位,要求不起火、不爆炸。但是激烈碰撞后仍然很難避免,這是鋰離子電池的基本特性決定的。
本屆上海車展上,高壓平臺和超充技術,上到一個新臺階。不僅是幾家車企先后拿出了兆瓦級閃充技術,電池供應商,比如寧德時代,也提前發布了12C充電技術(1.3兆瓦),充電5分鐘續航增加520公里。
需要對公眾釋疑的是,兆瓦級閃充對基礎設施要求很高,商業化部署速度不會太快。不僅是量產新車需要點時間,就算量上來了,大多數時候還得依靠現有的基礎設施。而在高速兩側充電服務,可以優先部署超高功率樁。
與此同時,合資車企開始上800V架構,雖然慢了兩拍以上,但總比無視強。考慮到合資的產品矩陣寬度,追上800V,還是有一定業內影響力。
業內將更大的希望寄托到固態電池上。上海車展上,長安、上汽、比亞迪展出了搭載固態電池的量產車型,大家可能都在硫化物方向先取得突破。目前只是量產的前夜,只有累計到10萬輛交付,總行駛里程達到5000萬公里以上,不出普遍性技術問題,才能讓監管和市場放心。當然,這個實測數據量級的積累,電池供應商和車企應該先做到位。
電池新國標雖然是大多針對鋰離子電池的,但這個技術難度也不小,將固態電池加速量產部署,有助于滿足新國標。技術本身有自身規律,政策能夠推動投資,很難加速技術研發本身,因此還是要有平常心。
中國品牌向上與向外
市場層面,國產品牌高端化是企業的明牌。但直到去年,才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戰略進展。當前,上百萬的國產車不再是稀罕物,而是切實要上量掙錢的。
今年上海車展上,一批百萬元級國產車,比如紅旗L5(參數丨圖片)、昊鉑SSR、尊界S800(仍然不讓看內飾)、極氪9X光輝版、仰望U8/U9等,再加上更多的70萬、80萬元產品,可以說國產品牌的高端化戰略已經成型,將徹底洗刷國產走性價比路線的刻板印象。上海車展將告訴我們,這個過程有多快。
從中可以看出,國產品牌在技術和品牌經營上,自信程度已經高多了。至少在心理層面沒有低跨國品牌一頭的想法了,市場接受度也正在轉變。
相比去年北京車展,中國品牌正在加速海外布局。中歐的妥協(目前還存在懸念,因為美國一日三變),將推動中企向歐洲擴張。
說來有意思,歐盟對中企加稅,本意是促使中企在歐盟本地化生產,順便轉移技術,但實際效果是中企噤若寒蟬,擔心雙方關系進一步鬧僵。關稅問題緩和了,車企膽子反而大起來。這說明歐盟政策初始設定,是有問題的,過于以己度人。
需要明確的是,中企向歐洲擴張,是戰略安排。中歐關稅只不過延緩了這一進程,現在即便中美妥協(其實結果很難預料),也不會構成太多干擾。
而一線跨國車企照例表示要堅持深耕中國市場。應該不用懷疑這一點,因為投資規模很有說服力。4月22日,也就是車展前一天,豐田與上海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正式敲定了雷克薩斯落地上海的項目。上海車展向來比北京車展更受海外關注,這一次可能會更加強化這一點。
和國內成都、廣州兩個“國際A級車展”不同,北京和上海兩個車展更能反映市場的走勢。從本屆上海車展的積極調性看,市場仍然認同技術帶動產業發展、擴張和升級消費基本盤的趨勢。
監管雖然給技術的宣發降溫,但不等于給技術投入降溫。歸根結底,技術領先的車企仍然會占據明顯優勢。同代技術的競爭手段將更加多樣化,而非單純訴諸流量宣傳。【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