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在中宣部指導下,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評選的2024年度“中國好書”揭曉。
其中,中信出版集團的《中國文化之美》一書獲得“2024年度中國好書·人文社科類年度好書”。
“中國好書”自2013年起已經評選了12屆。2024年,全國總共出版了幾十萬種新書,在這海量新書之中,最終入選的僅42種圖書。
可以說,每一本獲獎圖書都是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這也是《中國文化之美》繼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增補項目,獲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年度好書、“京華好書”2024年度好書等獎項后的又一大榮譽。
也許一本書無法盡述中國美學的浩瀚無垠,但可以將徘徊于美學殿堂之外的讀者,帶入中國美學的神境與藝境,喚起社會大眾對中國美學的熱愛,創造深度了解探索的契機。
《中國文化之美》,從精神氣質、藝術表現到日常生活,展現中國人美感世界的犖犖大端。
今天,阿信就帶大家再次品讀中國之美,尋索華夏大地五千年美的歷程。
知名專家學者聯合打造
詮釋中國文化底蘊
中國美學與其他學術門類一樣,生發于這塊遠古的中華大地之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
對美的追求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國文化之美,流淌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藝術表現與日常生活中。
“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
為了向更多人傳達中國美學的獨到精神,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精心組織、邀請文化美學領域知名專家學者,聯合打造《中國文化之美》一書。
各主題撰稿人均由相關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擔綱。
朱良志、王一川、袁濟喜、吳飛、田青、莫礪鋒、張法、王岳川、楊琪、任萬平、趙聲良、高春明、周育德、方擁、杭間,15位專家學者,以豐厚的學養,勾畫出中華美學的博大精深,更以深入淺出的妙筆,引領讀者感受中華美學的獨特韻味與不朽魅力。
從上古時期陶器、青銅器,到歷代書畫、服飾、建筑、文物珍品......沉浸式體驗中國文化的古韻之美。
3大篇章,13個維度
生動講述華夏美學
《中國文化之美》通過“美在品格”“美在藝境”“美在生活”3個立體層次的縱深闡釋與有機結合,選取引人駐足的13個坐標,包括博雅國學、中和禮儀、音樂正聲、詩國情韻、各美其美、書法靈韻、丹青妙意、紋飾內蘊、色彩雍容、衣冠華彩、舞臺芬芳、營造神功、器物巧美,尋索大美中國的精神源流和蘊含其間的中國智慧,繪就中華美學的現實鏡像與未來圖譜。
中國之美,美在品格
國學、禮樂、辭章是綿延千年的底蘊。
國學思想博大精深;"文質彬彬”是中國人所追求的君子修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禮樂文化的核心;辭章在韻律、意象和情感上都營造出獨特的審美體驗。
在中華文明中,國學是最引人注目的重要組成,從國學的視野去認識與欣賞我們的審美文化,是重要的途徑。
儒、道、釋三家的思想,塑造了一代代中國人,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也形塑了中國美學的精神底色。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局部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唐代學者孔穎達的這兩句話,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華夏文明作為禮樂文明的美學意義。
中華禮樂文明參照天地自然之節律,予以適宜的修飾,而形成輝煌燦爛的文明體。中華民族的禮樂文明,正是建基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才能永遠充滿了活力和朝氣,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一切都是活潑的。
“文章華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中國古代文學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它經歷了長達3000多年沒有中斷的發展歷程,以其輝煌成就而成為全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深刻且生動地體現著中華美學的基本精神。
中華傳統審美強調“盡善盡美” ,美的最高理想是美與善的結合,審美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格的塑造,在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在于人與世界和諧關系的建立。
這也是中華傳統美學特色之所在。
中國之美,美在藝境
書法、丹青、紋飾、色彩是中國審美精神的具象呈現。
書法是直指人心的藝術,在濃淡疏密的線條中展現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現出形神兼備、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從故宮紋飾中,可領略文化的延續與承襲;從敦煌壁畫中,可窺見獨特的色彩美學體系。
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書法具有大美雅正的美學理想,書法藝術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同天地萬物的空間形式具有同構關系。
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心手雙釋、自由精神的“游”的境界,一種將對立面化解為一片化機的“和”的境界。
漢 張芝 《冠軍帖》宋拓本局部 草書
中國繪畫是哲學精神的最大表白,是中國哲學培育成的絢麗花朵。幾千年來,中國繪畫創造了無數名垂青史的佳作,在這些佳作背后,往往有藝術家純凈善良的靈魂。
中國的藝術,工筆也好,小寫意也好,大寫意也好,雖然有種種不同,但它們都處于“似與不似之間”,都是和諧的藝術。這樣的藝術,既能夠包容,又能夠獨立。
“錦繡之文”曰紋,“物既成而加以文采”為飾。
中國古代紋飾生動見證著我國一萬年文化史的起源與發展,凝結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智慧與底蘊,最真實地呈現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與重德守義、海納百川的中國形象。
中華文明有自己完整獨立的色彩體系與應用觀念,在數千年發展中,不斷吸取各種文化因素,不斷創新,形成了十分豐富的色彩體系。
在中國色彩美學的背后,隱藏著中國人深層的精神結構,那就是對于宇宙天地秩序的禮敬,與對自然的親近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凝練了自然意境之美的中國色彩,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充滿智慧的寶貴財富,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
中華民族有燦爛的藝術傳統,藝術創造和品鑒中凝結著中國人豐富的審美觀念。
中國藝術重視境界的創造,它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氣韻生動、形神結合為締造原則,提倡落花無言、簡淡素樸的美。通過藝術獲得的美感體驗對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之美,美在生活
中國人對美的認識和體會,也在衣食住行等具體生活中體現出來。
中國人以獨特的美的眼光來“裝飾”生活,以從容灑脫的情懷來安頓人心,審美化的生活中,體現出人與世界和合相處的生命智慧。
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服飾之美如同一幅絢爛的畫卷,細膩地描繪了文明的脈絡與韻味。
在服飾的流變沿革中,我們仿佛能夠聽到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們生命脈搏的跳動。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服飾也在不斷地創新與發展,然而那份對美的追求和對傳統的尊重卻亙古常在,歷久彌新。
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又有著鮮活的現實生命。中國戲曲在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根植于人民的土地,形成了極具地域特點、貼近人民生活的眾多劇種。
千百年來,戲曲藝術的實踐家們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宇宙觀創造了一整套的舞臺原則和舞臺方法,在獨特的戲曲舞臺上把中華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上圖 南宋 佚名 《歌樂圖》
下圖 清 沈蓉圃 《同光十三絕》
作為中國文化有機組成的一部分,中國建筑具有超前與早熟的設計意匠。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建筑始終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通過巧妙的設計和構造,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懷完美融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建筑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更替和文化的傳承,更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數千年來,中國器物制造的高度發展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重要影響。
中國審美方式下產生的精雅器物,是中國獨特生活方式的原型所在,它復雜地折射了土地、人、生產之間的關系,并通過饋贈和流轉,在縱向的歷史和橫向的生活中傳承,生命長青。
服飾、戲曲、建筑、器物無不體現出生生不息的創造力。
傳統服飾華美精致;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從屹立千年的木構建筑中,可體悟“宛自天開”的工匠精神;青銅器、陶器、漆器、玉器……豐富多彩的巧美器物,是中國人生活巧思和審美趣味的呈現。
深入淺出
寫給大眾讀者的通識讀本
泱泱中華,文明何其博大。
從敦煌壁畫的斑斕色彩到故宮紅墻的莊嚴輝煌,從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到江南水鄉的煙雨蒙蒙,中國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編織了一個又一個夢幻般的傳奇。
《中國文化之美》特別邀請各領域著名專家學者聯手打造。
在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中,感受弦歌不絕的傳承,尋索大美中國的精神源流和蘊藏其間的中國智慧。
專家作者團隊——
朱良志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一川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袁濟喜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吳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莫礪鋒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
張法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王岳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深教授
任萬平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
趙聲良敦煌研究院前院長、研究員
高春明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研究員
周育德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研究員
方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杭間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原副院長
各主題撰稿人均由相關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擔綱。深入淺出、生動講述中華民族美的精神與美的創造。
這是一本寫給所有人的中國之美通識讀本,書頁之間,步入中華美學的殿堂,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領悟中華智慧的深遠。
就像書中代序《中國文化的美學境界》中寫到的,人類生活方式的演進,伴隨著對美的追求的過程。
可以說,對美的追求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
中國美學的歷史應該是同中國文化的歷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早期泉眼眾多、溪流叢生,后來逐漸匯為一些主要潮流,經過歷朝歷代流傳下來,形成了中國美學自己的特色。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中國文化從一定角度說,是一種審美型文化,而且向來特別重視人的審美體驗。
中國文化是富有生命力的,了解這獨特的美感世界,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國文化的特質,在超越的境界中獲得深層的生命安慰。
精品設計呈現
觸摸中國之美的溫度和肌理
中國之美,不僅在于山川之壯麗、江河之秀美,更在于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中國文化之美》匯集各藝術門類珍貴圖片近200幅。
從上古時期陶器、青銅器,到歷代書畫、服飾、建筑、文物珍品......沉浸式體驗中國文化的古韻之美。
內容之外,裝幀細節處處精心設計。整書精裝,護封采用燙金工藝。
裸脊鎖線裝幀。書頁可180度平攤。
特種紙全彩印刷,呈現中華大地上鐫刻的文化與大美。
中國美學是中國文化機體的一部分,是觀照五千年文明根脈的透亮明鏡,也是獲得深層生命安慰的繾綣之鄉。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之美》以生動細膩的筆觸,講述華夏美學寫就的史詩,猶如千年織錦,絢爛多彩,一針一線皆蘊含著歷史的深邃與東方獨有的韻味。
中信出版
歷年中國好書獎獲獎及入圍作品
-End-
2025.4.24
編輯:孫 小悠 | 審核:醒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