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光影雙紀:中國電影的世紀回眸與全球視野”主題論壇圓滿舉辦
2025年4月22日,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光影雙紀:中國電影的世紀回眸與全球視野”主題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順利召開。主題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來自影視領域的十余位專家學者,與青年學子共聚一堂,深入剖析中國電影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特點與藝術成就,同時以全球視野探尋電影藝術的技術革新和未來走向,助力我國電影產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教授,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主任委員張雁云在活動中熱烈歡迎現場來賓。他寄語青年創作者以論壇為契機,從電影百年歷程中汲取養分,守正創新,以青春力量續寫新時代光影傳奇,推動中國電影在國際舞臺的發展。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表示,希望通過此次論壇,探討人工智能的合理利用與電影藝術理想的平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藝術的互鑒融合,鼓勵青年學子展現青春風采,為中國電影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任委員肖向榮表示本次論壇將回顧中國電影百年歷程、探究發展規律,探尋國際化路徑,關注青年創作,期待各界共繪電影發展新圖景。
本次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委員陳剛主持。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始人黃會林在《民族化內容與國際化表達:全球視野下的電影出海策略》發言中表示,中國電影出海,創作者要汲取本土文化精髓,強化國際傳播。在構建國際化表達時,既要掌握文化生產主動權,提供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又要聚焦和平發展等全球議題,增強文化意識與價值取向,以此提升中國電影國際傳播效能。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胡智鋒在對“中國電影百廿周年”的探討中指出,中國電影既是“激發民族精神的時代號角”,通過不同時期作品發揮引領教化作用;也是“書寫人民情感的社會媒介”,呈現生活百態、塑造多元形象;更是傳遞東方美學、促進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與世界電影互融互鑒。
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藝術與傳媒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于丹在《青春是一種評價標準》發言中指出,中國電影堅守青春激情與實驗精神,通過題材多元、評獎創新等探索,重視青年核心動力。大學生電影節等教學相長模式是面向未來的教學方式。她強調,青春允許實驗,其激情與夢想是電影成就自我、照亮未來的力量,中國電影以青春之名定能走得更遠。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中國視協高校視聽藝術委員會會長,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學部長,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丁亞平在《傳承與轉化之間:紅色基因與中國電影發展的邏輯》發言中指出,紅色基因的價值在于通過電影媒介喚起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的現實共鳴,激活共同體情感與信念更新。當代電影將紅色敘事融入主旋律,實現從革命表達向日?,F實的轉化,完成現代轉型和美學轉移。
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指委主任周星在論壇上圍繞《百廿年中國電影:審美本質與人工智能時代的關系辨析》展開探討。他指出,中國電影歷經 120 年形成獨特風格,在故事、主旋律及藝術類型上有清晰自我認知。面對 AI 變革,他強調人是創作主體。中國電影應超越簡單追逐 AI,充分展現中國文化,其蘊含的民族特色及中國人心理情感等審美本質穩固不變。
中國電影博物館黨組成員、副館長劉軍在《中國電影雙甲子——從追求被看見,到創造新范式》發言中強調,中國電影應聚焦真實當代中國形象,平衡商業與文化使命,深耕本土文化資源,結合 AI 技術推動創新,構建多元產業生態,強化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故事敘事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
在《大學電影:百廿薪火與新時代實踐》的發言中,上海戲劇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聶偉圍繞大學電影與新學院派電影發展指出,大學是學術文化實踐基地。大學電影通過共創場景構建命運共同體并樹立其品牌是理論、話語與實踐自信的體現。新學院派電影需在電子產業生態中堅守文化性能,關注 AI 影響。他堅信大學電影將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占一席之地。
在《數字人文視域里的數據管理、知識重組與電影史重構》發言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道新提出以數字人文重構知識體系,強調 AI 在理論方法層面的突破價值。他的團隊推出名人手寫體文獻閱讀的平臺,以技術融合為路徑,推動中國電影史研究在資源整合、范式創新及公眾參與上邁向新臺階。
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西北大學電影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張阿利對“百廿中國電影發展史中的地域文化經驗”進行深入分析。他強調,地域文化是中國電影的特色標識與核心動力,未來需在堅守文化主體性基礎上,探索地域敘事的國際化表達路徑,以多元文化經驗賦能電影高質量發展。
在《光影120年,中國電影的歷史成就》的發言中,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院院長,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海洲指出,中國電影歷經120年取得諸多成果。其解決了走什么路、為什么人、塑造什么人以及呈什么風貌的關鍵問題。中國電影明確了發展方向,塑造出眾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展現出獨特的風格風貌,為世界電影體系建設貢獻中國智慧。
在《從膠片到算法的時空對話:技術迭代時刻我們能做些什么?》的發言中,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教授高雄杰表示,中國電影歷經從膠片到算法的技術迭代。這一過程帶來市場增長的同時,也產生技術和倫理問題。他提出“算法向善”,讓新技術影像生產一如既往地進行情感表達,還應構建倫理批判體系、重構智能版權范式,“在效率、倫理與生態之間找到平衡”,應對技術迭代帶來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