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以來,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安徽往前趕”調研式集中采訪團分別走進中國中部花木城、聚星糧驛1953和新糧倉文化商業合集……用鏡頭和文字記錄合肥傳統產業蝶變、新興業態勃發與城市空間迭代展現的新氣象,感受新質生產力的新活力與城鄉協同發展的新畫卷。
正是“糧”辰美景
曾幾何時,逛街的“老三樣”是吃飯、購物、看電影。如今,走進合肥的諸多文化商業街區,品質餐飲、文娛體驗、潮流運動已變成逛街“新三件套”。
通過創新消費場景、優化供給體系、豐富消費業態等舉措,合肥走出一條具有示范效應的消費能級躍升之路,位于蜀山區的新糧倉文化商業合集就是其中代表。
文化商業新地標新糧倉。通訊員 劉慶橋 攝
隔三差五,“00后”王琪就會約上好友,到離家不遠的新糧倉開“盲盒”。“這里各類業態特別豐富,建筑風貌很有特色,拍照特別出片,每次來都會有不同的體驗。”王琪說。
新糧倉項目負責人姚毅介紹,目前新糧倉日均客流超4萬人次,累計接待游客1200余萬人次。
這一頗受合肥人追捧的頂流“打卡地”,開業還不到一年,其前身是始建于1993年的安徽省機械化糧庫。
2023年,往昔存儲糧食的“老糧倉”經過更新改造,搖身一變成為集文化、藝術、運動等多功能于一體全天候開放的“新糧倉”。2024年,新糧倉獲評商務部“商文旅融合型”典型案例、安徽省“皖美消費新場景”。
夜幕下的新糧倉文化商業合集。圖源:合肥文旅
從閑置糧倉到文旅地標,新糧倉的蛻變和“出圈”不是個例,而是合肥市探索“商文旅融合+城市更新”路徑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合肥大力推動場景創新,打造了一批商、旅、文、體融合發展的商業地標。目前,全市共有5萬平方米以上的在營大型商業綜合體68家,總商業建筑面積超700萬平方米,2024年度總銷售額約410億元。
城市更新不僅是空間改造,更是產業與文化的重生,正如合肥市商務局副局長余波所言:“場景創新不是簡單改造建筑,而是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文化賦能的模式,讓商文旅體交互賦能,此舉不僅能讓工業遺存重獲新生,還能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的多極活力。”
花木如此多嬌
近段時間,每天上午8點不到,在合肥美迪園藝有限公司的組培實驗室里,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的“95后”碩士袁應菊都會戴著無菌手套,觀察培養基里月季新品種的生長情況。
今年5月,這些新品將經歷從實驗室到大田的“通關考驗”。
“過去是市場上什么好賣就種什么,現在是實驗室里創造市場需求。”在該公司總經理劉維敏看來,他們踏足“研發”的轉變源于自身發展需求。
市民在合肥市肥西縣中國中部花木城選購花卉。徐勇 攝(安徽圖片網)
作為一家2005年就成立的園藝企業,美迪園藝去年線上線下銷售額突破億元,但利潤率卻持續走低。
面對電商平臺的價格“廝殺”,劉維敏果斷選擇向產業鏈上游突圍:與包括安徽農業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院所共建組培中心,研發花木新品種;招攬更多青年研究人員加入公司,組建育種研發團隊;聯合300多戶農民建立“研發-試種-推廣”鏈條,用新品種溢價破解低端競爭困局。
“我們有信心既讓合作農戶持續增收,又讓企業獲得穩定的優質新種源,從而開拓更廣闊市場。”劉維敏說。
在占地640畝的中國中部花木城(以下簡稱“花木城”),像美迪園藝這樣的入駐企業并非孤例。
目前花木城集聚700余家商戶,已形成從種苗研發、智能種植到場景銷售的完整生態,并建有花卉科普館及12座智能溫室。
4月22日,“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安徽往前趕”調研式集中采訪團走進合肥的中國中部花木城。全媒體記者 薛文茹 攝
經過多年發展,肥西的苗木產業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全縣苗木種植面積達28.7萬畝。在肥西縣鄉村振興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江婷婷看來,花木產業轉型升級的成功與否,不僅與相關花木園藝類企業休戚相關,也直接影響著廣大苗農的經濟收入。
江婷婷告訴記者,為了提升廣大苗農收入,花木城創新實施“聯農帶農”模式,通過技術培訓、品種改良和市場對接,引導苗農業務從傳統的工程用苗轉向家庭園藝市場,實現轉型發展。
截至目前,該縣已培育22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9個鄉鎮的種植面積超過萬畝,從業人員達3萬余人。
“我們將全力推動苗木花卉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讓‘綠色經濟’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江婷婷表示。
鄉村煥然“驛”新
“以前住民宿,在周圍散散步,感受一下自然,大多第二天就回去。現在不一樣,既能讀書品茶,又能燒烤看音樂會,住下來就不想走。”近日,合肥市民周女士特地從市區驅車前往位于肥西縣銘傳鄉的民宿綜合體。
占地143畝的聚星糧驛1953目前共有52間民宿客房。這些民宿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創新性融入劇場、星空營地、音樂廳、閱讀空間等現代文旅設施,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互性融合。
聚星糧驛1953。圖源:安徽文旅
“這種多元化業態組合,豐富了游客體驗,‘回頭客’也越來越多。”聚星糧驛相關負責人說。
為盤活鄉村閑置土地資源,肥西縣創新探索,將藝術、文化等元素融合,在完整保留老糧站歷史記憶與建筑結構的基礎上,滿足現代閱讀與文化活動需求。
這個由廢棄糧站改造的民宿綜合體,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肥西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昊告訴記者,聚星糧驛通過民宿、餐飲等業態的植入吸引游客,發展當地農業配套支撐產業,帶動周邊蔬果基地、生態觀光農業等產業發展。“僅去年一年,它就為村集體貢獻約120萬元的經濟收入。”
李阿姨是當地村民,如今在聚星糧驛工作,每天都樂呵呵的。“現在不僅山更綠水更清,還能就近找到一份工作,每個月都有穩定收入,生活特別開心。”
市民在聚星糧驛1953露營游玩。圖源:肥西發布
近年來,肥西縣依托“一山半湖、古鎮運河”的優質文旅資源,編制了《肥西縣全域旅游規劃》,全面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了當地民宿的品牌影響力。2021年以來,肥西縣累計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2.04億元,年帶動村集體增收1500萬元。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合肥市近郊旅游首選目的地、長三角旅游特色目的地。”王昊表示,肥西縣正通過盤活各類閑置資源、帶動村民增收、促進產業融合,走出一條以文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
來源 | 合肥日報
審核 | 朱琛琛 責編 | 吳亞曉岳 編輯 | 張靜 李瑜琪
平臺建設及技術支持 | 安徽新媒體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