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4月23日,在參觀完印度泰姬陵的第二天,美國副總統萬斯對媒體拋出“最后通牒”:如果俄羅斯和烏克蘭不同意美國提出的“明確建議”,那么美國將退出調停。這不是外交,是赤裸裸的訛詐。萬斯嘴上說“和平”,行動上卻是“逼和”,本質是拿烏克蘭的國土當談判籌碼,將美國“美國優先”的地緣算盤擺上桌面,讓戰爭的代價由他國人民買單。
這場自詡為“和平斡旋”的外交劇,正在滑向赤裸裸的強權交易。從總統特朗普放話“24小時解決沖突”,到國務卿魯比奧明確威脅若無進展就撒手,再到萬斯公開放話“要么同意、要么美國退出”,美國對所謂和平的定義越來越不掩飾其功利與霸道。
美國要的是“和平”?還是一個能寫進競選口號的外交成果?從現階段美國釋放出的所謂和平方案內容來看,烏克蘭幾乎要付出割地、斷盟、自廢武裝的代價:承認克里米亞屬于俄羅斯、放棄加入北約、默認俄羅斯對東部領土的控制……甚至西方媒體還披露,美方正在考慮派遣歐洲維和部隊入駐烏克蘭執行停火協議,這不是斡旋,是托管,是對烏克蘭主權赤裸裸的踐踏。
面對這樣的方案,澤連斯基顯然怒不可遏。烏克蘭總統22日已明確拒絕承認任何被占領土屬于俄羅斯,并堅稱烏克蘭憲法不容許這種政治妥協。盡管他在言辭上依舊保留了外交空間,強調希望從“無條件停火”開始建立真正和平,但實際行動上,他已用拒絕“割地換和”的表態劃出了紅線。
于是我們看到,美國外交高層的態度驟變:魯比奧臨時取消了參加4月23日倫敦會談的行程,由級別更低的烏克蘭事務特使凱洛格代為出席。這一調整被外媒解讀為美方對烏克蘭不配合感到不滿,甚至有傳言稱,美國正在重新評估對烏克蘭的軍援與情報支持計劃。
如此高壓政策下,所謂的“美式和平”越來越像一場“逼宮式調停”:不給你選項,只給你結論;不給你談判,只給你最后期限;不以民意為準繩,而以地緣利益為天平。特朗普政府正在復制其一貫的交易型外交邏輯:以霸凌換讓步,以威脅促妥協,以選票包裝勝利。
萬斯這番話,居然是在參觀泰姬陵之后說出口的。在那座象征永恒與純愛的建筑面前,他張口閉口“割地換和平”,仿佛在提醒世界,美國政客早已將戰爭與和平變成可拍賣的籌碼,不再與信念、正義、人民意志有關,而只關乎地緣博弈和政治加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特朗普團隊試圖主導俄烏沖突的“結局設計”。自上任以來,特朗普便高調宣傳“24小時內結束戰爭”的能力,但事與愿違。盡管3月18日與普京通話、19日與澤連斯基接觸后雙方確實就“能源設施停火”達成共識,但進一步將停火擴大到戰線、接觸線的談判,很快在“克里米亞歸屬”問題上破局。俄方要求烏克蘭停止強制動員、凍結前線活動,烏方則堅持國家主權不可談判,最終導致美國提出的“30天停火計劃”無疾而終。
面對挫敗,特朗普不僅沒有收斂,反而更加激進。他在接受采訪時甚至威脅,如果普京不配合,美國將對俄石油買家征收“二級關稅”。這不是斡旋,而是脅迫,不是和平而是政治訛詐的延伸。
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美國調停”,早已不是為和平,而是為主導和平。美國想通過一紙停火協議,換取在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地緣主動權,將中東和東歐捆綁進自身的戰略部署。但它從未打算為烏克蘭的未來負責,更無意承擔長期重建和安全保障成本。特朗普的邏輯很清晰:如果你不聽話,那美國就拍拍屁股走人,誰來收拾殘局?不關美國的事。
問題在于,世界真的還會繼續容忍這種“丟包袱式外交”嗎?烏克蘭當然是戰爭的最大受害者,但美國這些看似“推動和平”的行動,事實上已將其推到新一輪“被勒索”的陷阱里。西方盟友對此已逐漸產生疑慮。法國、德國雖然在臺面上配合美國,背后卻不斷通過其他渠道傳遞自己的不滿。畢竟,一旦“承認克里米亞歸俄”的協議簽字落定,那就是整個西方政治話語的崩塌:過去十年的對俄制裁、北約東擴、援烏正義全線破產。
而對俄羅斯來說,這也是一場博弈的加分題。普京雖然在表面上表示愿意“技術磋商”,但實際上卻始終保持戰略模糊與主動權。他清楚,美國要的是“一個結束”,而不是“一個解決”。普京所謀的是地緣緩沖與戰略縱深,而不是妥協換停火。
從當前局勢來看,美國所謂的“和平方案”已逐漸失去道義正當性,開始變成壓迫式協議的象征。而特朗普的高調干預,正在消耗烏克蘭對美國的戰略信任,也正在逼迫澤連斯基向國內政治危機邁出一步。
當戰爭的解決方案不是以真誠談判為起點,而是以選舉算計和權力利益為導向時,所謂的“和平”只是新的不公。萬斯在泰姬陵前說出“割地換和平”的瞬間,世界應當意識到:這個時代最危險的不是戰火,而是打著和平旗號的脅迫外交。美國這套“要么接受、要么放棄你”的策略,或許會促成一紙協定,但絕不會帶來真正的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