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巴別塔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這是西方世界中一個人權挑戰神權案例,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據傳,在很久以前人們受到洪水的侵襲,于是幸存者們只能逃到中東躲避著滅世的災難。待洪水退后,人們擔心一旦天災再降下,依舊難以抵御,這樣的話又能逃往哪里呢?有人提出,不如修建一座高達天際的塔樓,或許就可以躲避滔天的洪水。
團結一心的人們說干就干。然而,神又怎能容許人們挑戰他的權威,因此巴別塔被毀了,人們語言也亂了。自此,語言不通的人們再也不能團結協力,挑戰神的權威。從這則故事中,小君看到的是西方歷史上,人權挑戰神權的失敗,也奠定了西方歷史上曾經神權高于王權的局面。
然而,在神權與王權之爭,中國的先民們卻走上了另一條道,其關鍵就在于隱藏在許久之前那場絕地天通的歷史之變。
或許提起絕地天通大多數人并不太了解,但若說起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相信大家就不會覺得陌生了。
據傳,顓頊稱為天下之主時,炎帝部落的后人共工為了爭奪王位,帶領著自己的部族向顓頊發起了挑戰,一場上古大戰隨即爆發。相信結果大家都了解,戰敗的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使得天空撕開大口,洪水噴涌而出,因此才有了女王補天的故事。闖下大禍的共工隨后被流放,為了防止共工之禍再起,顓頊便下令徹底斷絕了,上天與人間的交流,稱“絕地天通”。
當然神話傳說在歷史的流傳中難免會產生不同的版本,所以我們就不糾結這些細節問題,而把重點放在“絕地天通”這主題上。不過,看完這個故事或許 有朋友會問了,為什么顓頊杜絕共工之亂要斷絕人與神的交流呢?在神話中找不到的答案,我們可以到典籍中去探尋線索。畢竟,神話往往是一個民族早期集體認知的反映,它或許是歷史的另一種形態。
關于絕地天通的記載,典籍中主要出現在《尚書·呂刑》和《國語·楚語下》中。在《楚語》中楚昭王問觀射父關于“絕地天通”的問題,觀射父認為所謂的“絕地天通”并非實指,而是政治與宗教的象征,是久遠時期那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的象征,是原始宗教向禮制只需轉折的象征。
在原始社會中,人們以血緣關系結成部族而群居,而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神明和圖騰信仰。但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部族間相互雜居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國家體制也開始萌芽。此時便便面臨了一個問題,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家族長老借用神喻來操控百姓,使得社會一片混亂。且舊時的祭祀活動往往愚昧血腥,也因此生出了許多事端造成部落間的摩擦爭戰不休,甚至托祭祀占卜而不聽號令,這就嚴重的挑戰了部落首領的權威,也阻礙了初生文明的有序發展。
于是,顓頊就“命重黎絕地天通”,以此來重構權利框架。但此舉并非完全斷絕了民間的祭祀,而是指定規范祭祀制度來分化和限制人們祭祀。于是,開啟了士庶祭祀先祖、諸侯祭祀山川而君主祭天地的禮制規劃,而這也意味著社會階層等級劃分的明確化。由此,作為統治者便壟斷了與天神溝通的途徑,神權也收歸了王權所有。
自此,無序的民間巫術活動逐步演變為有國家高度壟斷的莊重禮制,這也使得后世將“天”的概念抽象化,理性化并由周人衍生出“以德配天”的思想提出,以及天人合一理念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可見,東西方的一者走向神治,一者走向人治,主要還是源于,先民們的境遇不同所導致的認知不同。西方先民在天災面前習得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而衍生了神治社會。而我們的先人則在,人禍的爭戰中學會了禮教治亂,以神道設教化民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