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為“硝石”文獻考
宋 翔
一、引言
《山海經》自古便以其奇幻的神話傳說與奇特的地理記載,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其中關于大禹治水的記載更是廣為流傳。在治水故事中,“禹以息壤堙洪水”這一記載尤為關鍵,但對于“息壤”具體所指,卻成了一個千古謎題。后世學者多有猜測,而本文試圖綜合多方面因素,深入剖析“息壤”背后的真相,力求還原其真實所指。
二、息壤的傳統理解與誤解
后世之人普遍認為息壤是一種能自行生長和膨脹的土壤,這種認知使人們將息壤視為一種神秘的自然物質。在傳說中,大禹的父親鯀曾偷取天帝的息壤用于填埋洪水,卻因違命而被天帝命令火神祝融斬殺于羽山。然而,結合更多古籍記載與科學分析,這種傳統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伯鯀作為大禹的父親,在治水過程中采取了以堵塞為主的方法。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九年而不息?!边@段記載表明,鯀為了應對滔天的洪水,私自取用了天帝的息壤。其行為可能違背了天帝對于息壤使用的某種規則或限制,因而觸怒了天帝,導致天帝命令火神祝融將鯀處死。這一事件反映出古代神話中對于違抗神權指令的嚴厲懲處,同時也暗示了息壤在當時被賦予的神圣與特殊地位,其使用受到嚴格約束。
與伯鯀不同,大禹在治水時采取了疏導為主的方法?!妒酚?夏本紀》記載:“禹傷先人父鯀作城,惟招水災,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贝笥砦×烁赣H的經驗教訓,不再單純依靠堵塞洪水,而是通過疏通河道等方式引導洪水流入大海。在此過程中,禹也使用了息壤這一材料并取得了成功。這表明息壤并非簡單的堵塞物,而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質,能夠在疏導治水過程中發揮作用,大禹對息壤的合理運用成為其治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汶川縣大禹塑像(汪毅 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三、硝土(硝石)與息土關聯
硝石,又稱硝土,是一種含硝酸鹽的礦物,常見無色或白色結晶,有玻璃光澤。它易溶于水,味苦咸。硝石受熱分解,具強氧化性,能促進燃燒,是制造火藥、化肥、焰火的關鍵原料,也用于醫藥等領域。在古代,硝土常以白色或黃色毛茸茸物質的形式出現在廁所等潮濕、有機物豐富且通風不良的場所,自然生長速度較快。這些環境為硝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潮濕環境利于硝酸鹽溶解和結晶;豐富的有機物在微生物分解過程中產生氨,進而轉化為硝酸鹽;通風不良則有助于保持濕度和溫度,促進硝石形成?!跋跬痢背3霈F在老土墻下層、人畜便溺所在地等地方,累積多了會出現一些古人難以解釋的異象。
古時,“硝”通“消”,而“消”與“息”意思相近,由此推測“硝土”的說法源自“息土”。方氏《通雅》里也對此有所暗示:“息壤,坌土也?!臂械囊馑季褪菍r土分開破開。也就是說,息壤是一種能將巖土分開的土壤,這不就是火藥嗎?
四、息壤為硝土證據
(一)蘇軾、柳宗元文章中的證據與解讀
蘇軾在《息壤詩》中提到荊州城南門外有一堆房屋大小的息壤,旁邊石碑記載其“不可犯,畚鍤所及,輒復如故”。這表明息壤具有某種特殊性質,即使被人為破壞或鏟除,也能恢復原狀,這種特性與硝石的物理化學性質有一定相似之處。例如,在某些特定環境下,硝石礦床可能會因礦物的再沉淀、結晶等過程而出現類似“自行修復”的現象,當然這可能需要一定時間和特定條件。但從古代人的認知角度,這種現象很容易被神秘化,進而被記載為息壤的奇特之處,使得息壤在傳說中帶有神秘色彩,被賦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和特性,進一步強化了其與普通土壤的區別。
柳宗元在《永州龍興寺息壤記》中描述了永州龍興寺東北角佛堂地面因硝土而鼓起的現象,寺僧稱即使將其鏟平,它也會再次隆起,這種特性與傳說中息壤的“自行生長和膨脹”特性相符,也與硝土特征吻合。
(二)蘇轍《息壤》詩的關鍵證據與解讀
蘇轍在《息壤》詩中對息壤有著極為生動且關鍵的描述,其詩如下:
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墳起成高丘。
江流傾轉力不勝,左嚙右吐非自由。
南郡城南獨何者,平地生長殊不休。
當中屋背不盈尺,深入百丈皆石樓。
古人不知下有怪,發破不掩水漲浮。
傳言夏鯀塞洚水,上帝愛此無敢偷。
竊持大畚負長镈,刺取不已帝使流。
禹知水怒非塞止,網捕百怪雜蜃鰍。
掘壕入土不計丈,投擲填壓聲鳴啾。
一時既定憂后世,恐此竊出壞九州。
神人已死無復制,故以此土封其頭。
發之輒滿不可既,意使靈物長幽囚。
前年大旱千里赤,取土盈掬雨不收。
誰言咫尺舊黃壤,中有千歲龍與虬。
高山萬仞猶可削,嗟此何獨生如疣。
天長地遠莽無極,雖有缺壞誰能赒。
我疑天意固有在,患世多事窮鐫鎪。
埏陶鼓鑄地力困,久不自補無為憂。
世無女媧空白石,磊磊滿地如浮漚。
耕田鑿井自無已,息壤無幾安能酬。
這首詩將息壤的神秘特性、大禹治水的英雄壯舉以及古代社會對息壤的認知和利用融為一體,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山海經》中的“息壤”,為我們理解《山海經》中的“息壤”提供了寶貴的文學證據。
該詩前半部分主要講述傳說中的息壤與治水的故事,“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墳起成高丘”,講述了江邊息壤生長的場景,“開始白毛毛黃毛毛像寒沙薄薄一層,一下子就隆起像高丘”,這簡直就像是對硝土的一種夸張描述。
“咫尺黃壤”(息壤是黃色土壤,與硝土物理特征相符),就能激發出如“千歲龍與虬”的巨大能量,甚至做到“高山萬仞猶可削?!痹娭刑岬较⑷赖墓δ苁窍魃蕉皇嵌滤?符合大禹治水以疏浚為主的記載,這也排除了很多學者推論的息壤是直接用來堵水的某種特殊石料的判斷。
詩中還提到使用息壤時會發出“鳴啾”之聲,提到當初大禹用息壤治水成功后,擔心萬一被息壤盜,散落到民間,引起九州動蕩,于是大禹便將此靈物幽囚起來。后來“神人死后”,這項技術就失傳了。這些描述都讓人聯想到神秘黑科技“火藥”。
此詩的后半部分主要是講,作為息壤的硝土對農耕方面的肥效。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息壤和硝土的確有著相似之處。
(三)楚昭王與江陵息壤祠
公元前504年左右,楚昭王遷都江陵,在當地建造了大石庫,儲備了大量息石和息壤,并修建了“江陵息壤祠”,安排重兵把守。據載,祠中的息石“非土非木,亦非金石”,這描述符合硝石作為礦物質晶體的地質物理特征,這表明江陵的息壤具有特殊的物質屬性,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結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在古代傳說和實際認知中,息壤都具有與硝石相似的特性。無論是蘇軾記載的息壤不可犯、被破壞后能復原,還是蘇轍提到的息壤能削山且發出聲響,都暗示著息壤并非普通的土壤,而是一種具有特殊物理或化學性質的物質,而這些特性與硝石的性質高度吻合。硝石在古代中國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在火藥發明后,其戰略地位更是凸顯,這也與息壤在神話傳說中被賦予的神秘和重要地位相呼應。
五、息壤與火神祝融的神話關聯
在《山海經》中,鯀偷盜息壤后,天帝命令火神祝融懲治他。這里存在一個疑問:為何是火神而非水神或其他神來執行懲處“偷竊治水神器”的鯀?這或許暗示息壤與火有關,與火神祝融的職責范圍相聯系。
火神祝融在中國古代神話中象征著火的掌控與運用?;鹪诠糯鐣胁粌H是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也與冶煉、軍事等領域密切相關。如果息壤(硝石)與火藥有關,那么其與火神的關聯也就不言而喻。祝融懲治鯀的神話故事可能蘊含著古代社會對于火藥等火相關技術的神秘化與神圣化理解,以及對違抗神權使用這類技術的警示。
六、息壤與火藥的關聯探究
(一)火藥的原料構成
火藥的制造需要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原料。而自古以來,蜀地就是產硝和制作火藥的重地。綿陽江油的老君山古硝洞群遺址,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火藥原材料生產場所。這一發現為研究古代火藥制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四川盆地火藥制作條件
瓦屋山周邊有大量銅礦存在,硫磺是硝石產生的催化劑,其附近眾多溫泉、火井,為硫磺、硝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環境。這些地理環境因素表明,在古代中國的一些地區,具備制作火藥的基礎條件,而息壤(硝石)作為火藥的重要原料,其在這些地區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容忽視。尤其是瓦屋山及其附近鶴鳴山、青城山等均是道教啟蒙發源之地,這也與眾多學者推論的火藥最初是在道家煉丹過程中偶然發明的觀點相吻合。
(三)大禹治水地在四川
大禹出生地與大禹治水地在四川,這幾乎也是學界共識。四川是大禹活動區域,也是硝土資源豐富區域,這為大禹治水的息壤即為硝土提供了更多的側證。
七、息壤作為地名及相關文化現象的佐證
“息壤”作為一個地名,至今仍存在于新津修覺山附近的仁壽境內,《仁壽縣志》記載,縣南有“息壤”地名,且仁壽還有息壤廣場、雙流有息壤橋等。這些與息壤相關的地名是全國唯一被記載的古地名,從側面佐證了崇伯鯀以及大禹治水的地方應在四川。
這些地名的存在,不僅反映了古代人們對息壤的記憶和傳承,也可能暗示著當時火藥制作與使用的地域特色。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為進一步探究息壤與古代社會的關聯提供了新的視角。
八、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通過對《山海經》中“息壤”的多方面探究,可以較為合理地推斷息壤很可能就是制作火藥的硝石。從大禹父親伯鯀因擅自使用息壤被天帝懲殺,到大禹成功利用息壤治水的神話傳說,再到古籍記載、文人詩詞、考古發現以及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證據,都為這一結論提供了有力支持。而蘇轍的《息壤》詩更是從治水原理和息壤特性的角度,為息壤即硝石的論點提供了關鍵性的文學證據,其對息壤“咫尺黃壤,就能激發出巨大的能量”“高山萬仞尤猶可削”等特性的闡述,與硝石的實際應用價值和物理化學性質高度契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結論的可信度。
這一發現對于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火藥的發明與使用歷史能追溯到更早時期,那么中國古代在軍事、礦業、農業等眾多領域的發展進程都將被重新評估。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研究古代典籍時,不能僅僅停留在神話傳說的表面,而應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科學與技術信息,通過對歷史文獻與考古發現的綜合分析,還原古代社會的真實面貌。
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挖掘與火藥相關的歷史文獻記載,開展更多的考古發掘工作,尋找古代火藥制作與使用的直接證據。同時,也可以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古代硝石礦遺址及相關文物進行分析檢測,以更全面、準確地揭示中國古代火藥技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為世界科技史的研究做出新的貢獻。
(編后語:“史學爭鳴”欄目發布的文章,供學界交流探討,并非定論,歡迎專家學者撰文參與討論)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宋 翔〔歷史學者,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系畢業。曾任《成都商報》記者、成都電視臺制片人、中央電視臺(全國電視主持人大賽等)導演、北京騰提度文化傳媒副總裁〕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