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區團購,鄉村就業的“新引擎”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胡燕俊
2016年以來,社區團購作為農村電商的創新模式,歷經全面萌芽、爆發式增長、巨頭入局等階段,發展勢頭迅猛。憑借“集中采購+短鏈配送+社群運營”的獨特模式,社區團購不僅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減少了中間環節、開辟了全新的銷售渠道,還拓展了農產品的利潤空間,為鄉村就業開辟了新路徑。
讓我們一起,走進因社區團購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新農人故事”。
“村中CBD”多了個“新身份”
王義琴有一家開了快20年的小賣部,如今有了“新身份”,成了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金川鎮黃金村社區團購的自提點,每天為當地人提供新鮮食材。王義琴的丈夫不用再外出打工,夫妻倆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
今年春節,村里的年味隨著小賣部不斷抵達的貨物而愈發濃郁。作為“村中CBD”、信息集散地和快遞收發站,小賣部里堆滿了村民們下單的年貨,從新鮮的水果、蔬菜、魚蝦凍貨,到必不可少的春聯、酒水飲料,以及走親訪友的一箱箱禮盒,應有盡有。
該鎮地處秦嶺,道路蜿蜒,出入不便,遇到下雨下雪時山路更加危險。過去,王義琴要搭乘大巴前往縣城或西安為村民進貨,頻繁時每周一次。王義琴一家每次都要背著大包小包貨物回村,有時山中修路還會造成擁堵,回程之路漫長又辛苦。
2020年,拼多多推出多多買菜后,為當地村鎮帶來了一種很新的生活方式——社區團購。顧客頭一天在手機軟件下單,第二天便可到自提點取貨。王義琴抓住機會,申請加入自提點,算是在家門口進行了一次小型創業,至今已堅持5年。
起初,王義琴建起了一個近400人的微信群,分享平臺的日常熱門商品鏈接,手把手教村民下單。相比到鎮上采購,社區團購的商品種類更齊全、價格更實惠,而且第二天就能送到。慢慢地,村民們逐漸接受這種團購方式,在微信群里分享購物心得,“真的收到貨了,芹菜很新鮮,比鎮上便宜兩塊。”“我看到平臺上有山竹,給我小孫子買來嘗嘗。”
“村中的CBD”雖多了項業務,但王義琴夫婦也把小店管理得井然有序。
每天上午8點,照顧完小兒子起床吃飯上學,王義琴夫婦便開門,將30多平方米的小賣部打掃干凈,在門口屋棚下擺好貨物,等待平臺的司機送貨上門。將一天的貨量搬到屋內后,王義琴夫婦開始對照訂單表格進行分揀。
為了避免分揀失誤,平臺會在表格中的品類項前標注“相似易混”等字跡提醒團長,有些品類需要冷藏或者冷凍,表格也會有所標注,王義琴便放進冰箱或者自家10平方米左右的冷庫短暫儲存。“以前舍不得買的蝦和雞翅,現在也常出現在村民餐桌上”。
現在,王義琴團長還負責周邊兩個村子的買菜訂貨,微信群已經建了兩個,共800人,每天訂單穩定在200單左右,逢年過節會激增至500單。用戶多了,王義琴的收入也水漲船高。她說,每天群里若有100人下單,收入會過百,“平時小賣鋪再賣點貨,坐在家里可以掙兩份錢”。
“五線”小縣城的接力傳遞
在云南新平這個五線小縣城,留下來的“打工人”以女性居多,且大多缺少知識技能,還得照顧家里年邁老人。龍艷萍經營的小站點,不僅滿足了周邊鄉鎮居民的日常生活采買,也撐起了全站20余人生活的半邊天。
龍艷萍的站點提供了司機、分揀員、倉管員、抬貨員等多個崗位,其中分揀員最多,達到10人。她們都是新平本地人,年紀小一些的20多歲,年紀大的50多歲,每天早上來干2-4小時,結束后回家送孩子上學,月薪資最高1600元左右。白天站里沒有工作的時候,她們還可以兼職其它行當。
自2022年10月接過多多買菜業務以來,龍艷萍經營新平安馳站兩年多,業務已覆蓋新平縣的漠沙等主要鄉鎮及其周邊鄉村。最初接手站點的時候,她沒找著經營門道,忙得焦頭爛額,業務還發展不起來。幾名司機就一直鼓勵她堅持,“我們幫你一起頂著”。目前,站點日均單量超4000單,年貨節等峰值期會突破9000單。
小縣城的人質樸、含蓄、話不多,所有情緒都表現在行動里。在龍艷萍看來,雖然大家平時鮮少表達,但對這份工作都很珍惜、覺得這樣的機會“來之不易”。“年貨節持續忙了20多天,有時司機送得遠回來都凌晨2點了,大家沒有一句怨言,也沒有人請假。”
正是龍艷萍和員工之間的支持和信任,支撐小站跨過了一個個難關。她把站點經營收入的70%都用來給員工發工資了,希望把自己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