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留守經歷、缺乏父母關懷及親子溝通、師生關系疏遠、同學關系不佳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抑郁、焦慮風險;心理健康狀況好的學生在學習上更努力、有更強的內部學習動機;而心理健康風險較高的學生有更高比例不想上學,學業韌性更差,學習效能感更弱。
近幾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疊加學習問題引發家庭、社會廣泛關切。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針對家庭和學校這兩大關鍵因素,對五萬余名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開展調查,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各占約1/3,51.4%為女生,48.7%為農村戶口,33.3%為獨生子女,調查包括8937名留守青少年。本報告聚焦于父母、老師、同伴的支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同時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與其學習表現、品質、動機、效能感等的關系,并基于調查結果對進一步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一、家庭支持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更低
1. 留守青少年的抑郁和焦慮風險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調查結果顯示,在父母均外出的青少年中有29.2%存在抑郁風險,只有母親外出或只有父親外出兩個群體中的抑郁風險的比例也分別達到28.3%和27.1%,高出非留守青少年十余個百分點。同樣,留守青少年中存在焦慮風險的比例也顯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2. 父母情感支持高、親子交流頻繁的青少年抑郁和焦慮風險均更低
本次調查表明,受母親情感忽視程度高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風險的比例高達40.1%,焦慮比例也升至23.1%。而母親情感忽視程度低的青少年中抑郁風險比例為8.2%、焦慮風險比例為5.8%,父親忽視的結果與此接近。此外,親子間“進行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溝通”的頻率越頻繁,青少年的抑郁和焦慮風險越低,如在“經常”溝通這組,總體存在抑郁風險的比例為6.7%,抑郁高風險占比為1.3%,焦慮風險比例為5.0%;而當父母從來不就心理健康內容與青少年溝通時,青少年中46.2%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風險,約18%屬于抑郁高風險,近1/3有焦慮風險。
二、學校中人際支持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更低
1. 師生關系好、班主任公平度高,青少年抑郁和焦慮風險更低
認為和老師關系生疏這種描述越不符合自己情況的青少年,存在抑郁和焦慮風險的比例越低,在“完全不符合”這組,抑郁和焦慮風險比例分布為7.4%和5.1%;“完全符合”這組中,超過一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逾1/3有焦慮風險。班主任在營造和形成班級這個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微環境中起到關鍵作用。認為班主任公平度高的學生中,抑郁和焦慮風險比例分別為12.3%和8.2%,認為班主任公平度“較差”和“很差”青少年中,分別有41.9%和44.9%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24.6%和31.3%存在焦慮風險。
2. 缺乏朋友關心、同學關系差的青少年抑郁和焦慮風險均更高
調查結果顯示,報告朋友從不給予自己關心的青少年中,有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風險比例為19.3%,隨著獲得朋友關系的頻率增加,抑郁和焦慮風險均有所下降。認為班級同學關系很差的青少年中超過1/3的青少年都處于抑郁高風險,總體逾六成存在抑郁風險,超四成有焦慮風險。
三、心理健康與青少年的學習狀況密切相關
1. 心理健康狀況好,青少年表現出的學習問題更少
青少年有抑郁或焦慮風險時,有更高比例頻繁出現不想上學的想法。在無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經常或每天不想上學的不到5%,而在輕度抑郁風險和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的青少年中這一比例分別高達20.2%和45.4%。無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僅有4%存在“不做作業或抄作業”的問題,約3.5%會考試作弊,而在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作業和作弊問題分別升至17.1%和14.0%。同樣的,有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存在這些學業問題的比例也顯著高于無焦慮風險的青少年。
2. 心理健康狀況好的青少年有更好的學習品質
調查結果顯示,有抑郁和焦慮風險的青少年報告的學習勤奮和努力程度顯著差于無抑郁、焦慮風險的青少年。如無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近六成認為自己很勤奮或學習很努力,而在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僅兩成多認為自己很勤奮或學習很努力。青少年的抑郁和焦慮風險越高,應對學業壓力、挑戰、挫折和困難的能力越弱,即存在抑郁和焦慮風險的青少年其日常學業韌性的得分顯著低于無抑郁、焦慮風險的青少年。
3. 心理健康狀況好的學生有更強的學習內部動機和意義感
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指個體因自身內在的興趣和需要,而非外在獎勵或壓力而進行自主學習的驅動力。內部動機往往與較高的持久性、創造性和學習成就有關。內部動機高的個體更看重對學習內容本身的掌握。本次調查顯示,無抑郁或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八成以上都同意自己學習的目的是真正學會更多東西,而在有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這一比例下降至54.1%。無抑郁風險或無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僅不到5%同意學習對自己沒有意義,而在有輕度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同意這一說法的比例升高至12.3%,抑郁高風險中更是達到了28.9%。
4. 心理健康存在風險的青少年學習效能感更低
調查顯示,無抑郁風險和無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近九成相信自己能掌握學習內容,而輕度抑郁風險和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這一比例分別下降至67.4%和50.3%,有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為62.8%。值得關注的是,心理健康不佳的青少年對自己努力與學習效果間的關系更加不確定,無抑郁風險和無焦慮風險的青少年中超過八成同意“只要我努力,就能學會各種學習內容”,而在抑郁高風險青少年中這一比例下降到55.2%。
四、對策與建議
1. 讓“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得到切實地落實
2. 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的近端社會心理支持系統
3. 廣泛推行社會情緒學習,提升青少年核心發展能力
4. 防微杜漸心理健康問題對青少年長期學業發展造成的損害
5. 重視促進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近日要覽
審 核:李彤華
值班編輯:劉云虹
稿件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