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隨著中緬聯合執法行動持續深入推進,緬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精準打擊。近日,緬甸執法部門將920余名中國籍涉詐嫌疑人通過云南西雙版納打洛口岸移交中方,這一行動不僅彰顯了中緬雙方在反詐合作上的高效協同,也再次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境外并非法外之地,電詐分子無論藏匿何處,都終將被繩之以法。此次打擊行動的背后,是對長期盤踞緬境尤其是緬北地區的電詐集團“連根拔起”的階段性勝利,也是對試圖死灰復燃的詐騙殘余勢力的一記當頭棒喝。
長期以來,緬北一帶由于特殊的政治、地理、治安環境,成為部分中國籍電詐團伙的藏身所。從“園區化”經營、“公司化”運作,到使用暴力控制、層層剝削的“詐騙工廠”模式,這些犯罪集團早已形成產業鏈條化的黑色利益網絡。詐騙分子不僅通過網絡對內地公民實施精準詐騙,更以“高薪誘惑”為幌子誘騙青少年出境,形成惡性循環。在2023年中緬雙方開展聯合掃黑行動后,緬北多個重點電詐園區被鏟除,但部分犯罪分子迅速向緬甸撣邦南部、當陽、勐休等縱深地帶轉移,試圖繼續搭建窩點、死灰復燃。
然而,這些蠢蠢欲動的殘余勢力低估了中國打擊電詐犯罪的決心與能力。公安部會同地方公安機關持續加大情報研判力度,緊盯電詐活動新動向,及時將確鑿線索移交緬方,并推動緬方開展多輪清剿。截至目前,單在撣邦南部區域,已抓獲中國籍涉詐嫌疑人920余名,繳獲大量電腦、手機、銀行卡和詐騙腳本等作案工具。這場跨國反詐戰,不是突擊式打擊,而是系統性、持續性的“清源掃根”行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緬反詐合作的不斷深化,也有力駁斥了某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在東南亞“執法越界”的污蔑。事實證明,在東南亞國家日益飽受電詐困擾、區域安全協同需求日益緊迫的背景下,中國的執法合作不僅提升了緬甸警方能力,也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和肯定。中方從不干涉他國內政,但在涉我公民被害、跨國犯罪橫行之際,推動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共享情報資源、聯手剿滅犯罪網絡,是大國應盡的國際責任。正因如此,緬方高度重視中方通報的電詐線索,主動部署抓捕行動,這種協作模式已經成為區域打擊跨境犯罪的新典范。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打擊緬境電詐不僅是執法問題,更是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重要戰線。電信詐騙本質上是一種新型信息戰,其背后隱藏著海量資金流動、組織暴力滲透、金融洗錢、甚至跨國犯罪集團勾連。一旦縱容發展,不僅威脅百姓財產安全,更會動搖社會信任體系、干擾金融秩序、侵蝕國家法治根基。中緬聯合開展的“清剿式”集中打擊,正是對這種新型犯罪的系統性回應,展示出中國執法體系在打擊跨境新興犯罪領域的戰略定力與技術實力。
我們還必須看到,電詐集團的變形能力極強,在緬北被清除后迅速向泰國、老撾、馬來西亞等地滲透,這也提醒我們,打擊跨境電詐絕非“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場持久戰。中方相關部門必須在“打、防、治、宣”四位一體下繼續發力,既要通過外交與更多東南亞國家深化協作機制,也要在國內加大源頭治理,特別是整治“電詐輸入鏈”:從假招聘、假出境中介,到非法洗錢通道、窩點融資支持,必須逐一斬斷。同時,要加強輿論宣傳與教育引導,斬斷“電詐產業鏈”對青少年群體的誘惑與操控,防止“被害者”變“幫兇”。
對那些仍心存僥幸、躲藏在境外繼續作案的電詐人員而言,回國投案自首是唯一出路。公安部已經表態明確:對主動投案、認罪悔罪的將依法從寬處理;對拒不歸案、繼續作惡者,將依法嚴懲到底,窮追不舍。境外并非法外之地,非法所得終究難逃法網。中國執法機關已經形成覆蓋境內外的打擊網絡,任何一條信息、任何一筆轉賬、任何一次通話,都可能成為犯罪分子的“暴露點”。
當前,中緬聯合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已進入“縱深清剿”階段,這場斗爭將長期持續、廣泛推進。它不僅是打擊犯罪的戰役,更是守護國家安全、捍衛人民利益的一場硬仗。一旦出重拳,就不能手軟;一旦清掃起,就要掃到底。從緬北清園到撣邦追逃,再到邊境口岸的有序移交,這正是中國對跨境犯罪“零容忍”的有力宣示。對犯罪分子而言,逃亡之路只會越走越窄,回頭才有出路。對守法公民而言,國家的堅定作為,正是構筑安全網絡、恢復社會信任的最大底氣。電詐集團終將覆滅,正義之網已然收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