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活下來的不是消防員,那個聲音是真的,他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
2006年7月,昏迷了半個月的龔海燕蘇醒后,緊緊攥著母親的手反復說道。
當她的家人試圖尋找這位救命恩人時,卻發現無論是消防記錄還是現場證詞,都找不到這個神秘男子的蹤影。
就連醫生也認為,這名男子很可能是海燕在車禍中虛構出來的人物。
難道這真的是她重傷后的幻覺嗎?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夢中的呼喚
“快醒醒,別睡!你一定要堅持住啊!”
男子的聲音在龔海燕耳邊不停地回響,可當她費力睜開雙眼時,看到的卻是一片潔白的天花板。
就在這時,一直守候在她病床旁的一男一女激動地喊出了聲。
昏迷的龔海燕
淚水瞬間從女人的眼眶涌出,她嘴里不停地念叨著:“感謝上天保佑,女兒終于醒了。”
面對這樣的重逢場景,龔海燕卻脫口而出了一句:“你們是誰?”
這句話讓原本熱鬧的病房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女人的手僵在半空中,男人張了張嘴,卻說不出話來。
圖片來源于網絡
過了許久,幾位穿著白大褂的醫生匆匆趕來,在她身上檢查了一番,小聲嘀咕著什么。
最后醫生告訴她,由于車禍受傷,暫時想不起以前的事情,不過不用太擔心,慢慢就會好起來。
在眾人的解釋下,龔海燕才明白,先前守在自己身邊的正是自己的父母。
而她之前是一名導游,在半個月前的一次工作行程中不幸遭遇了車禍。
按照車上其他游客的描述,當時江西的天氣異常炎熱,站在車頭的龔海燕正準備分發飲料,突然感到一陣劇烈的晃動。
原來,大巴車在正常行駛的時候,路邊突然沖出一輛農用車。
圖片來源于網絡
為了避開直接撞擊,大巴司機猛地打了一下方向盤,車子因為慣性直接沖向了路邊的水溝。
對于坐在座位上系好安全帶的乘客來說,只是眼前的世界突然翻轉,偶爾會被什么東西砸到,有些磕碰。
但對于正在車輛中間的龔海燕來說,那是一場難以應對的災難,她在座位之間來回碰撞,整個人甚至騰空飛起。
在天旋地轉間,龔海燕被壓在變形的座椅下,玻璃碎片扎滿了全身,鮮血不斷往外流淌。
她想呼救,卻發不出聲音,意識逐漸模糊的時候,耳邊只有一個男子的聲音一直在鼓勵她“要堅持住!”。
而在大巴車上的這次經歷,也成了龔海燕每晚都會夢見的情景,她仿佛被困在噩夢中無法醒來。
龔海燕
于是,她把這個夢告訴了家人,并且堅持要找到夢中的那個人。
不僅因為他或許能解開龔海燕的噩夢,更因為她想報答這位救命恩人。
如果不是那一聲聲呼喚,她恐怕很難堅持到醒過來。
圖片來源于網絡
龔海燕多方追尋恩人
隨著龔海燕的堅持,尋找神秘救命恩人的故事在當地逐漸傳開。
她的母親多次前往消防隊,懇求讓女兒見見當天參與救援的人員。
消防隊員們被這份執著打動,最終同意前往醫院探望。
然而,當龔海燕見到他們時,卻搖了搖頭表示這些人并不是夢中的那個人。
龔海燕
“也許是因為撞車撞迷糊了,別再瞎想了。”家人對龔海燕說道。
醫生也表示,這可能是龔海燕“創傷后應激障礙”,是她受傷后的幻想。
但龔海燕并不這么認為,因為當時的場景太過真實,分明有人想要把她拉出來的。
眼看著女兒越來越沮喪,母親提議向媒體求助,或許通過報紙的力量,能找到那位神秘人物。
調查中
就這樣,2006年8月,當地報社的記者張寧江接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電話。
電話那頭的女子聲音雖然虛弱,但卻堅定,張寧江被這個故事吸引,決定深入調查。
她首先采訪了消防隊長,隊長才想起確實有個人渾身是血。
當時以為是幸存的乘客,現在回想起來,可能另有隱情。
故事被刊登在報紙上
張寧江將這個故事寫成報道,刊登在報紙上。
標題為《救命恩人,你在哪兒?》,呼吁知情者提供線索。
報道一經發布,便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很快,更多的幸存者聯系上了張寧江,提供了關于那個神秘男子的描述。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位名叫林晴的女士回憶道:“當時我被卡在座位下,動彈不得。
忽然聽到玻璃破碎的聲音,一個男人鉆進了車里。他徒手掰開了變形的座椅,把我拉了出來。”
這條消息似乎證實了現場確實有一位無名英雄的存在,但他最后卻悄悄離開了。
受傷的乘客
就在調查陷入僵局的時候,一通帶著顫音的電話打破了沉寂。
凌女士握著那部保存了很久的手機,聲音里還帶著劫后余生的忐忑:
“當時我被壓在座椅底下,是他把我拽出來的。”
“他直接把手機塞進我手里說‘先給家里報個信’。等我緩過神來,他已經不見了蹤影……”
事發現場圍著一大群人
英雄現身
通過這部手機,大家終于聯系到了當初的那個神秘男子。
他叫熊文清,在南昌高速公路的梨溫路段工作,平時默默無聞。
然而,這個在車禍現場徒手掰斷金屬座椅的人,曾經是一名出色的舉重運動員,兩次獲得江西省運動會舉重冠軍獎杯。
熊文清
事發那天,他騎著摩托車準備回家,遠遠瞧見公路邊騰起滾滾煙塵。
事故現場大巴車側翻,玻璃碎渣滿地,呼救聲此起彼伏。
熊文清立刻掏出手機報警,然后抄起路邊的石塊砸開了變形的車窗。
圖片來源于網絡
熊文清回憶,當時現場一片混亂,到處是哭喊聲。
“我看到車窗破了,就從那里鉆進去。車廂里煙霧彌漫,座椅東倒西歪。”
憑借過人的力氣,熊文清徒手掰開變形的座椅,一個接一個地將乘客救出。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不顧自身安危,在滿是汽油味的車廂里來回穿梭,短短二十多分鐘內,他就救出了27名傷員。
“最后車里只剩下兩個人了,一個是司機,另一個就是那個年輕的導游。”熊文清說。
“我使出渾身解數也掰不開壓在她身上的座椅。我只能一邊喊她別睡過去,一邊等待救援隊的到來。”
熊文清
終于,在國慶假期的一天,熊文清走進了龔海燕的病房。
當他開口說話時,龔海燕立刻認出了這個聲音。
淚水不受控制地涌出眼眶,她終于見到了夢中那個鼓勵她活下去的人。
“謝謝你,真的太感謝你了。”龔海燕哽咽著說,“如果不是你,我可能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熊文清
面對龔海燕的感激,熊文清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撓撓頭說:“別這么說,換做是誰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去救人的。我只是剛好路過罷了。”
這份樸實無華的回答,更加凸顯了熊文清的英雄本色,他不圖名利,只想單純地幫助他人。
熊文清
龔海燕握著熊文清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她覺得,自己的生命因為這個陌生人的善舉而重新煥發了生機,從此以后,熊文清在她心中就成了最重要的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
結語
熊文清面對隨時可能爆炸的大巴車,毫不猶豫地用血肉之軀徒手救人,之后又默默離開,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不少人相信,英雄就在我們身邊。
而龔海燕在失憶后仍堅持尋找恩人的行為,也令人感動。她的堅持,不僅是出于感恩,更是對生命中這份善意的珍視與回饋。
熊文清
參考文獻:1.CCTV:《【道德楷模 文明風尚】熊文清:凡人有大愛》-2007-8-23 2.光明日報:《“舉輕若重”熊文清》-2007-8-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