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農源薯業合作社的農田里,馬鈴薯播種機在田間往來穿梭。 溫元元 攝
隨著春耕的號角吹響,廣袤田野上正演繹著一場農業變革的精彩大戲。在文水縣農源薯業合作社的農田里,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深度交融,新質生產力為這片土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95后的新農人趙永壯,作為文水縣農源薯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在農業領域深耕多年。他始終懷揣著對農業創新發展的熱忱,不斷探索現代科技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新路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無疑給趙永壯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對自己的探索之路更加充滿信心。
走進農源薯業合作社的農田,幾臺無人駕駛馬鈴薯播種機格外引人注目,它們正有條不紊地在田間往來穿梭。這些播種機可不一般,是趙永壯去年發現原有播種機存在問題后,特意和廠家定制的。它們配備了北斗導航系統,專門適應文水本地氣候條件,采用大壟雙行的設計。
“去年我們發現了播種機上的一些問題,今年我們和廠家特意定制了更適合文水本地氣候條件的大壟雙行的北斗導航系統的農機自動駕駛馬鈴薯播種機,我們合作社購買了三臺,機器上都安裝了北斗導航無人駕駛系統,大大提高了作業的效率。” 趙永壯說起這些新設備,滿是自豪。
大壟雙行的設計帶來的好處可不止一點。壟間距更寬,使得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充足的光照,這不僅提升了馬鈴薯的產量,還讓其品質更上一層樓。而且,這種設計巧妙地節約了土地資源,土地利用率提升了20%以上。“大雙行保障產量,更節約土地,土地利用率更高。”趙永壯對這種創新種植模式贊不絕口。
新質生產力的應用,不僅體現在種植模式和播種設備上,還體現在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上。以往,完成合作社2700畝馬鈴薯的播種工作,將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如今借助這些先進設備,14天左右就能全部完工。
在合作社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合作社為社會提供了60多個就業崗位,周邊的農戶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文水縣農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張小虎笑著說:“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現在農田的活兒,機械為主,我們輔助,挺輕松。”
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農源薯業合作社只是文水縣借助新質生產力發展農業的一個縮影。隨著越來越多像趙永壯這樣的新農人涌現,以及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文水縣的農業正邁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新質生產力賦能春耕生產,不僅“耕”出了眼前的豐收希望,更“耕”出了農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藍圖。相信在新質生產力的持續推動下,文水縣的農業將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記者 溫元元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