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汽車,也是中國汽車。”“油車的優勢不能丟、電車的機會不會讓!”
一汽大眾商務副總經理、銷售公司總經理吳迎凱在2025上海車展前夕的溝通會當中所說的這番話,是品牌自身轉型的決心,也是一汽大眾亂局之中即將反攻的宣戰,同時更是當下中國市場一眾合資品牌的心聲。
不可否認,一汽大眾在進入到2025年之后動作頻頻,3月初,陳彬帶隊前往狼堡,與大眾簽署新戰略合作協議,以期待新產品與技術的快速引入;3月21日,旗艦SUV首推整車終身質保;,4月12日更是再度加碼,全系燃油SUV整車+原裝備件終身質保......
如今,到了上海車展這一時間節點,一汽大眾將會以什么樣的面貌來面對消費市場?又有哪些新產品與新技術,作為向自主、新勢力宣戰的資本?
#“油不丟,電要搶”#
吳迎凱是這樣來形容一汽大眾此次上海車展的陣容:“今年車展我們帶來的可以說是一支“精銳之師”:新技術領銜,新商品帶隊,新面貌亮相。”
何為精銳之師?此次參加到車展當中的車企其實都會拿出看家本領,畢竟市場當中已經殺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一汽大眾有何差異化?又有什么即將展示出來的“殺手锏”?
首先,先來看一汽大眾對于市場的判斷:“當下的市場應該說是燃油和新能源共進的,盡管從客觀來說,燃油車整體市場在下滑,但是階段性來看,燃油車在中國汽車市場還會長期存在,并且還會有一千萬以上的規模。一千萬是什么概念?除了美國,全球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單一市場能到一千萬。”
所以對于中國市場來說,一汽大眾要做的是全面作戰,吳迎凱表示:“這場‘全面作戰’油的優勢不丟、電的機會不讓、混動的效率不缺、智能的體驗不弱。”
以此次上海車展為例,全面煥新的6座/7座家庭旗艦SUV全新攬境(參數丨圖片)正式亮相,并且該車型將會在一到兩個月后正式上市,通過同級領先的車身尺寸,以及第五代EA888發動機的加持,讓其在燃油車領域持續具備獨有的領先優勢。
同時,其還帶來了ID. AURA概念車的全球首秀,該款概念車由一汽-大眾打造的大眾品牌全球首款CMP平臺概念車,定位純電緊湊型轎車。
這款車主要面向中國的年輕家庭,造型設計更加年輕、動感、有活力,還搭載了全新的CEA電子電氣架構,可無縫地與人工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多種技術融合,帶來更智能的互聯體驗、更快的響應速度,以及更先進的座艙智能化體驗,以滿足中國用戶對智能科技的需求。
吳迎凱表示:“從2026年起,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將在“油電混共進、油電混全智”的策略基礎上,在多個細分市場推出10款全新車型:包括5款純電、2款插電混動、2款增程式混動,以及1款全新燃油車型,這其中的每一款,都是針對中國用戶需求的‘定制之作’。”
同時“定制之作”這一詞這也引出一汽大眾針對合資品牌的轉型,在中國這樣一個極為特殊的龐大市場,未來的合資品牌如何定義產品?究竟是由外方還是由中方主導?
針對這一問題,一汽大眾要做更具本土化的合資品牌,吳迎凱表示:“合資汽車,也是中國汽車,是中國人設計、中國人造的車,更有符合中國的本土研發與技術。”
#合資汽車,也是中國汽車#
合資的轉型與發展在近兩年已經迎來了轉變的時間節點,像一汽大眾已經進入了合資2.0模式,那么在這一模式之下,合資雙方對于產品的理念就較之前有了比較明顯的轉變,如果說之前是技術的引進,那么現在則是優勢技術的集合,以及本土化的產品開發。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汽大眾未來的產品便有諸多新技術來領銜。以前面所提到的ID. AURA概念車為例,其中提到了CMP平臺,CMP平臺可以說是集大眾品牌當前核心技術為一體的最新的未來平臺,該平臺可以滿足電動、混動、插混多種動力類型,并且該平臺長軸距短前后懸的特點,在緊湊型車型上,軸距會超過2800mm,會給予產品非常充足的內部空間
與此同時還有CEA電子電氣架構針對智能領域的無縫銜接,吳迎凱表示:“CMP電動平臺與CEA電子電氣架構這一套組合,就相當于之前燃油時代大眾的TSI與DSG。”這是電動化時代,一汽大眾的核心技術。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關鍵技術,并不是像之前那樣來自德國狼堡,而是大多誕生于中國。此前大眾和小鵬的聯姻幫助其在電動化與智能化兩個方面能夠實現快速的推進,而如今這兩個核心,便是本土化的成果。
“本土化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比如說技術的本土化,很早就在中國成立了很多跟技術相關的公司,這種本土化還是非常有效的,包括我們現在CEA的電子電器架構其實也是基于本土化,用了很多中國技術。對于研發本土化,大眾在中國也有很多的研發中心,現在很多開發就是用中國本土的員工。”
本土化的重要性對于合資品牌不言而喻,此前合資品牌在這一波轉型當中速度脫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本土化的缺失,沒有抓住市場的變化,沒有跳出此前久居的舒適圈。隨著市場競爭的變化,新合資模式就會倒逼我們或者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研發的本土化。
那么本土化研發其實是一種更貼近消費者訴求的研發,一汽大眾認為,未來關于合資品牌的定義將會發生轉變,吳迎凱在溝通會中說道:“合資汽車也是中國汽車,是中國人造的,未來產品也是更多中國人設計的。”
這其實是一種用戶型思維的轉變,不再受到傳統產品矩陣、產品形式、技術配置的桎梏,而是采用按市場所需的方式來推進,比如只要這個技術適合用戶市場我們就要學習,讓了解中國市場的人去做決策,這個人有可能是中國人也有可能是外國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國的決策。
#隱性優勢的轉化#
毫無疑問,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會變得更加激烈,那么在新技術、新產品以及更多本土化的加持下,一汽大眾是否能夠持續在合資市場當中站穩,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與此同時,一汽大眾還要將自身的隱性優勢轉變為顯性優勢,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到,一汽大眾要做的是汽車行業的長期主義者。
近期汽車市場熱度比較高的詞應該是品質、安全,尤其是在一些負面事件發生后,更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產品的品質內核。
此前對于大部分合資品牌來說,這一部分內容其實是不用拿到明面上來說的事情,畢竟大家都會在看不見的地方也把產品做好,但是現在市場魚龍混雜,產品的關鍵信息被流量所裹挾,此時一汽大眾就有必要把這部分內容拿上臺面。
吳迎凱強調:“安全,是底線;品質,才是真正的豪華。我曾說過客戶是家屬,不是小白鼠,安全、品質上不能有任何妥協,從產品的研發初期和推向市場,我們從來不會拿客戶來練手。”
近期,有關部門整治行業“內卷”和虛假宣傳的不正之風,從“史上最嚴的動力電池安全令”出臺,到工信部加強智駕監管踩下 “急剎車”,不準拿用戶當“小白鼠”的規定有望在全行業得到確認落實。
針對這一方面,吳迎凱表示一汽大眾一直就是這么做的:“以新能源消費者格外關注的電池安全為例,我們的ID.車型,從電芯、模組到電池包,會進行多達436項的安全測試,測試環境極度嚴苛,模擬了用戶可能遇到的極限用車場景,確保萬無一失,才能真正守護每一次出行。比如在壽命測試方面,我們會進行1600次充放電循環,相當于整車行駛超過30萬公里,確保試驗后容量衰減低于20%。”
近幾年市場由于風口四起,導致浮躁之風頻發,但經過沉淀,長期主義才是品牌發展的根基,基于此,一汽大眾也是首個向市場推出“雙終身”質保的品牌,相信沒有足夠的底氣,自然是不敢做出輕易的承諾。
綜上,結合未來的產品布局、技術儲備以及品牌發展理念,一汽大眾的“精銳之師”已經整裝待發,新產品是沖擊的前鋒,本土化的新技術則是手中最尖銳的兵器,而品質與安全則是后援與儲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