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網絡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請知悉。
以現在世界格局來看,中美之間的競爭已經直逼當年的蘇聯和美國的較量。在特朗普的關稅之戰當中,中美之間的軍事競爭也在相互對峙。從中國成立75年的歷史,中國戰斗機的歷史只有六十多年,在這其中,我國戰斗機,是如何拉平美國,以及如何超越。
萬事開頭難,中國空軍也不例外
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我們實際上沒有航空工業基礎,直到1956年,才仿制成功的殲-5戰斗機,這已經是完成了開頭難的第一步。
這種以蘇聯米格-17為原型制造的飛機,使用離心式渦噴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達到1145公里/小時。沈陽飛機制造廠在1956-1959年間生產了767架殲-5,構成當時空軍主力,但完全依賴圖紙仿制的模式。
19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后,中國開始嘗試自主改進。1967年量產的殲-7戰斗機,在米格-21基礎上換裝國產渦噴-7發動機,將升限提升至18700米。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持續改進出殲-7II、殲-7III等型號,到2006年停產時共生產超過2400架。這個階段暴露出航電系統落后、武器配套不足等問題,1980年代與西方國家的技術交流帶來轉機。
從蘇美技術中慢慢升級
1988年從美國引進的1553B數據總線技術,為國產航電系統升級奠定基礎。1998年首飛的殲-10戰斗機,采用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和衍射平顯,實現了從機械化向數字化的跨越。這種單發中型戰機使用俄制AL-31FN發動機,最大載彈量達到6噸。
2004年服役至今,已生產超過500架,形成殲-10A/B/C系列。2017年換裝國產渦扇-10B發動機后,徹底擺脫對外依賴。
中國戰斗機技術上再實現大步跨越
隱身技術的實現了技術上的大步跨越,2011年首飛的殲-20采用菱形機頭設計和S形進氣道,雷達反射面積控制在0.01平方米級別。該機配備的霹靂-15導彈射程超過200公里,配合分布式光電系統,形成超視距作戰能力。
截至2023年,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已交付超過200架殲-20,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五代機規模裝備的國家。正在試飛的殲-35艦載機采用新型復合材料,機體減重15%,預示著下一代艦載航空力量的發展方向。
早期殲-5使用的渦噴-5發動機壽命僅200小時,推力2650公斤。到殲-10使用的渦扇-10B,使用壽命提升至3000小時,推力達到144千牛。
2022年裝配殲-20的渦扇-15發動機,采用全權限數字控制系統,推力達到181千牛,與美制F119發動機處于同一水平。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國產發動機故障率從2005年的每千小時3.2次降至2022年的0.8次。
作戰體系構建方面,空警-500預警機與殲-16D電子戰機形成戰術配合。2021年珠海航展披露,空警-500能同時跟蹤60個目標,指揮12架戰機作戰。
殲-16D配備的電子干擾吊艙,可壓制200公里范圍內的雷達信號。這種體系化作戰能力,使中國空軍在東海、南海方向的戰備巡邏效率提升40%。
未來發展方向集中在有人/無人協同作戰、高超聲速武器整合、智能蒙皮技術應用等領域,這些技術突破將決定中國航空工業能否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轉變。
如今中國戰斗機已經不如六代機的準備,這已經超越了美國一大截。如今我們中國能不畏美國霸權,與其抗衡,其最大底氣就是,我們不再在軍事上,尤其是在空軍上,落后美國。
讀者朋友,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參考資料 中華網:殲-10的27年奮飛路:從“爭氣機”到“多面手”_軍事頻道_中華網 澎湃網:盤點: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_澎湃號·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