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電影《集結(jié)號》講述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連長谷子地為犧牲戰(zhàn)友正名的故事,電影感人至深又發(fā)人深思。而片中谷子地的原型常孟蘭也逐漸為人所了解。
其實早在1999年中央電視臺在《東方時空》欄目中就曾播出過一段關于他的紀錄片——《為了那聲軍號》。
到底軍號有沒有吹響,為了犧牲的戰(zhàn)友,常孟蘭追尋了48年,
直到1996年,他才找到了昔日的部隊,并老淚縱橫的喊道:“報告首長,原晉察冀軍區(qū)四縱十旅三十團三營八連二排排長常孟蘭,前來復命。。。。。。”
約定聽號為令
1948年冬,解放軍晉察冀軍區(qū)四縱十旅三十團三營八連二排排長常孟蘭和戰(zhàn)友們撞上了國民黨精銳"暫三軍"。
年輕的團長激動地回禮回答道:
“常孟蘭同志,我代表團黨委對你和你的戰(zhàn)友在多年前的那場阻擊戰(zhàn)中所表現(xiàn)出的巨大犧牲表示衷心感謝,對你在戰(zhàn)斗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氣概和你對組織交給你的任務的負責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你們的戰(zhàn)斗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
軍人本色:“我找部隊是來交差的,不是來要待遇的。”
部隊確認常孟蘭身份后,要送他去部隊榮軍院頤養(yǎng)天年,老人堅決拒絕:
"我找部隊是來交差的,不是來要待遇的!"。
后來查檔案才知道,連長何有海早沒了音訊,當年為啥沒吹撤退號,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
在部隊待了七天,常孟蘭執(zhí)意回河北老家。沒過多久,縣里按部隊來信給他辦了老兵補助,每月領幾十塊錢。頭回發(fā)錢時,他攥著存折往民政局跑:"這錢我不能要!"
找到部隊后的老常照舊過清苦日子,沒事就去村北訓練場幫學員燒開水。
村里人都說常孟蘭是個怪老頭:七十多了還能"蹭"地翻過土墻,站坐走路都像根標槍。兒子給他買的新衣裳全壓箱底,一年到頭就穿褪色的舊軍裝。
最奇的是他跟人嘮嗑,三句話不離打仗那些年,莊稼收成、家長里短從來不說。
大兒子常貴文最清楚爹的倔:"我小時候他就三天兩頭往外跑,東北去過三趟,有回腳趾頭凍爛了流膿,還撿破爛攢路費。"
村頭部隊大院看門的常發(fā)明也說:"這老頭見著當兵的眼都放光,甭管多大的官,見面先'啪'地敬禮,比新兵還標準。"
結(jié)語
電影《集結(jié)號》的作者楊金遠表示,小說最初的觸動就是常孟蘭老人的故事,小說和電影中添加了許多藝術創(chuàng)造。
2004年冬天,83歲的常孟蘭與世長辭,床頭還擺著當年阻擊戰(zhàn)時用的軍用水壺,里頭裝著半壺渾濁的井水——那是他守著沒吹響的軍號,熬過的整整五十六年。
致敬革命先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