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座艙與智駕兩大系統長期"各自為戰"。
前者專注人機交互,打造車內"第三空間";后者深耕環境感知,實現駕駛決策。兩套系統并行運作,往往需要配備兩顆獨立芯片,分別是座艙芯片、智駕芯片。
從市場來看,智能座艙芯片由高通主導,其驍龍芯片占據70%以上市場份額;自動駕駛芯片領域則是英偉達Orin-X的天下,254TOPS的算力成為行業標桿。這種"分而治之"的格局,這樣不僅推高成本,更造成算力冗余,生產效率相應也會低一些。
但是,聯發科發布的C-X1芯片,給出了"一顆芯片打天下"的解決方案。
這款采用3nm先進制程的SoC,首次將座艙IVI系統與智駕計算平臺深度融合,通過中央計算架構實現軟硬件資源的高效調配。
在工藝上,采用臺積電3nm工藝加持;在架構上,Arm v9.2-A架構12核CPU配合NVIDIA Blackwell GPU,圖形算力達10.2TFLOPS,超越主流座艙芯片3倍,而內置AI加速單元提供400TOPS算力,較英偉達Orin-X提升57%,支持L3級自動駕駛的多傳感器融合計算。
這種"一芯雙用"的設計,正在重塑汽車電子架構。某新勢力工程師測算,采用C-X1方案可使整車線束減少10%以上,控制器數量也減少,而單車成本降至少2000元。
行業分析機構指出,聯發科此舉或將引發"多米諾效應"。當前智能座艙與智駕芯片市場規模分別約為80億美元和120億美元,若整合方案成為主流,整體市場可能縮減至150億美元。對于車企而言,采購成本的下降將直接轉化為價格競爭力,加速智能駕駛普及。
但挑戰同樣存在。英偉達與高通已占據80%以上的汽車芯片市場,其生態壁壘不容小覷。C-X1需證明其兼容性,既要支持QNX等車載操作系統,也要適配主流算法框架。
從產業趨勢看,芯片整合化已成共識。特斯拉自研FSD芯片早已實現座艙與智駕功能融合,高通、英偉達都在推類似方案。聯發科的突圍,不僅在于技術突破,更在于精準卡位中國汽車品牌的升級需求。當"軟件定義汽車"成為共識,那顆能承載全部智能想象的核心芯片,或許正成為決勝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