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后,58歲的王昌齡從被貶之地返回老家,誰知在途中說錯了一句話,就稀里糊涂地死在了濠州刺史手里。
王昌齡出身寒微,但聰慧機敏、喜愛讀書,從小就樹立了入仕報國的志向。
盡管家里的條件不盡如人意,但是父母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給他創造了讀書條件。
就這樣,他一邊耕種、一邊讀書,寄希望于將來考取功名,不辜負親人的期望。
所以,王昌齡早期所作的詩句中,“耕”、“漁”等詞比較常見,描寫的意境也大都與此有關。
說起來,這也是他早年生活經歷的真實寫照,將生活中的感受融入到了文學創作當中。
不過,科舉在隋唐時期才剛剛興起,還不是很成熟,對于毫無背景的寒門子弟而言很不友好,這也使得王昌齡想要通過科舉入仕這條路很難行得通。
由于考取功名太難,王昌齡也曾一度心灰意冷,離開家鄉外出游學時,甚至還當了一段時間的道士。
25歲那一年,心有不甘的王昌齡,決定另辟蹊徑,投筆從戎想要憑借軍功入仕。
結果自然也是不盡如人意,他在這條路上也沒有走通,兜兜轉轉幾年下來仍舊一事無成。
但是,這段從軍經歷對他來說,倒也并非一無所得。
他在從軍期間有了很多感悟,也作了很多流傳后世的邊塞詩,并重新返回書案之前提筆作文。
也許是老天眷顧,30歲時他終于金榜題名,盡管只是個區區九品小官,但也總算是進入了仕途。
可惜的是,王昌齡跟很多入仕的文人一樣,做文章方面很有一套,但是對混跡官場一竅不通。
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書生意氣”,空有一腔雄心抱負和憂國之志,卻什么都干不了,難以躋身朝堂之中。
王昌齡自從入仕之后,就一直沒有什么建樹,難以往上晉升也就算了,還是屢次被貶。
在為官這條路上,他可以說是碰得焦頭爛額傷透了心,胸中的志向也被無情的現實無情地澆滅了。
被貶到湖南龍標之前,他就在江寧丞的位置上,毫無建樹地苦熬了8年。
有意思的是,他在龍標尉上也坐了8年,日常就是負責一下地方管理、治安調查和稅收等工作。
日復一日,王昌齡覺得這個位置上實在也沒什么意思。
再加上安史之亂爆發后,他也擔心老家的親人,于是就離開了龍標。
因為那個時候到處都是戰亂,他又是個無權無勢的低階縣尉,返回老家的時候只能背個小包袱自己走,還要盡量躲開戰火波及的地區。
由于他一直繞道走,所以路上的行進速度很慢,直到第二年的十月份才走到濠州。
也是出于官場上的禮節,王昌齡一到濠州,就先跟濠州刺史閭丘曉打了招呼。
卻沒承想,正是他這一個舉動,讓自己永遠留在了濠州。
閭丘曉不是一個什么好官,庸碌無為、膽小怕事,就是靠著一些不齒的手段才坐到了刺史的位置上。
戰亂發生后,畏戰怕死的他就一直蜷縮在濠州地界,對朝堂平叛的命令置若罔聞,按兵不動,觀望局勢的發展。
可是沒想到,閭丘曉對突然到訪的王昌齡卻很警覺。
王昌齡都已經表明了只是途經濠州,但也不知道閭丘曉犯了什么神經,一直派人盯著王昌齡的一舉一動。
在濠州逗留期間,王昌齡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大發感慨,說朝廷之所以會有如今的局面,就是因為唐玄宗沒有采納宰相張九齡的諫言。
張九齡第一次見到安祿山的時候,就覺得這個人不地道,有“反骨”之相,將來必然是大唐的一個禍患,勸說唐玄宗盡早將其除之。
結果,唐玄宗不聽忠良之言,反倒是聽了李林甫讒言,對安祿山青睞有加,直至釀成了大禍。
王昌齡這么說倒也沒錯,但是傳到閭丘曉的耳朵里可就變了味。
也不知道閭丘曉是出于什么心理,反正就是把王昌齡給殺了,事后也不知道把王昌齡的遺體埋在了哪里。
以至于后世想要祭奠王昌齡,都不知道該去哪里,只能在他最后任職的龍標縣修了個衣冠冢。
也是天道好輪回,殺害王昌齡的閭丘曉也是沒有好下場。
宰相張鎬是王昌齡的死忠粉,率部跟叛軍作戰的時候,閭丘曉還違抗過他的命令導致宋州淪陷。
再加上,王昌齡有很多好朋友也到處替他鳴不平,張鎬就借著機會把閭丘曉給斬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