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鐵粉在“氫化鎂”文章中的回復:
其實,這是一個相當錯的觀點,可以說錯他姥姥給錯開門——錯到姥姥家了。
未來魚雷是否可以使用氫化鎂一類的固態儲氫材料,在壓縮氧氣(或液氧)的輔助下,進行二次燃燒甚至“協同爆炸”來提高殺傷力。聽起來很“有科技感”,對吧?但對不起,武器設計不是玄學,不靠“如果”、“萬一”和“說不定”來堆威力的。
凡是聽起來像“增效”“疊BUFF”“氫+鎂+氧=大爆炸”的想法,基本都是小白腦補出來的。熱兵器不是打《怪物獵人》,你不能靠“混合材料+觸發條件”來刷傷害乘區。氫化鎂作為一種儲氫材料,本質如果用途在于“緩釋氫氣”為魚雷提供動力,而不是當炸藥使用的話,還是轉門用途的好,幻想它用來增傷的話,燃燒熱值和反應路徑極度依賴復雜的結構設計和控制條件,否則根本不具備戰場快速釋放能量的能力。你不能一邊講“固態燃料”,一邊又說要加壓縮氧氣,這和“我要用干柴點火但一定要下雨天”是一個邏輯水平。
那么今天咱們就來講講武器設計的一些基本準則,敲黑板,拋棄幻想,坐下聽課!
第一個要素——做武器切忌既要又要,武器設計從來就是一門“做減法”的藝術,而不是“疊加游戲”的幻想。咱們舉個例子,美國的M1A1坦克常備用的彈藥有三種:M829、M830和M1028。
M829 是專打裝甲目標的動能穿甲彈,采用貧鈾彈芯和脫殼穩定尾翼設計(APFSDS),它的任務就一個——在極高速度下穿透敵方主戰坦克的復合裝甲或爆反裝甲。它不爆炸,不碎片,不空爆,打到人身上反而過穿,效果甚至還不如一顆大口徑機槍彈。所以它就只干一件事:打坦克、打重裝甲。
M830 是空心裝藥彈(HEAT-MP-T),負責對付輕型裝甲、碉堡、工事、城市建筑等等非主戰坦克目標。它能爆炸、能破甲,但打厚裝甲不行,打步兵效果也不突出,所以它做不了M829的工作,也不能替代大范圍反人員武器。
M1028 則是坦克版霰彈槍,發射1100顆鎢鋼球,是為了在城市戰中壓制近距離的步兵和伏擊敵人用的。它打坦克?基本沒有任何意義。它打工事?也是沒有什么效用。
曾經,有好事者做了一個M1147,這東西是可編程的,這個樣子:
叫做AMP(Advanced Multi-Purpose,先進多用途)炮彈,在美軍序列中叫做“HEMP-T”分解一下:High Explosive Multi-Purpose with Tracer 高爆多用途帶曳光。
這是生產B-2轟炸機的諾斯羅普·格魯門的產品。就是想用一種炮彈取代現在美軍坦克上常用和不常用的四種炮彈。簡化后勤,讓坦克攜帶單一彈藥上戰場。
這種彈藥可產生爆炸、穿甲和破片效果,并配備多模式可編程引信,允許坦克乘員選擇三種作戰模式之一:點引爆、點引爆延遲或空爆。
W君是一直不看好這個項目的,雖然在今年一月諾·格拿到了合同開始啟動全速生產進程,但是這種坦克炮彈真正在實際使用中是不是有問題并不好說,畢竟,論穿甲能力比不過M830,論爆炸不如M908,對人員進行殺傷也不如M1028,所以美軍的M1坦克中現在要配備第四種彈藥了……本來精簡彈藥減少后勤維護量的想法很好,只可惜做到最后又加了一種,是不是很諷刺?
第二個要素——疊加不一定就是好的。再說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蘇聯在1970年代建立一型滿載排水量為43000噸的大型艦船,在這艘船上裝備了4具雙聯裝P-500超音速巡航導彈。
2座雙聯SA-N-4對空導彈發射裝置
2座五聯533毫米魚雷發射器
2座雙聯76毫米炮,8座6管30毫米炮
2座12管RBU6000反潛火箭
1座雙聯SUW-N-1反潛導彈發射裝置
這東西的火力配備已經比一般的巡洋艦都強大了,更可怕的是,還帶有飛行甲板,可以攜帶30架艦載機,沒錯,你想到了,這就是基輔級航母,在這艘艦船上你能看到一切軍迷能想象的火力堆疊。
那時候,蘇聯可不管這個叫航母,而叫做“載機巡洋艦”,但到了現在,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基輔級就是一個笑話。這就是堆疊的設計,反艦導彈太大,部署受限;艦炮沒有足夠火控支持;魚雷發射器反潛性能一般;艦載機起降受限、航程短、掛載能力差;反潛火箭系統幾乎沒啥實際效果。結果整艘船成了一個四不像——“能做所有事,但哪件事都干不好”。
蘇聯時期一根筋,總是覺得一艘航母可以挑戰一個航母戰斗群,這毛病不僅僅是在基輔級上,其實到了下一型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上也沒徹底改掉。大家不知道的是遼寧號航母的前期蘇聯是給配了12個垂直導彈發射器的事情吧?
當年在這艘船上位于斜躍式飛行甲板上可以打開12個垂直導彈發射艙門,里面裝著蘇聯時期最先進的P-700鋯石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
咱們購買的瓦良格號也帶有這12個導彈發射器,到了大連之后,這些發射器艙門就被修船的那幫人罵罵咧咧的就直接焊死了。只可惜甲板下浪費的空間就說什么也找不回來了。
如果誰現在要去說在航母上要實現遠程反艦功能,那么最好辦的方式就是艦載機帶著反艦導彈飛一圈。
不僅僅打擊范圍更廣,而且量大管夠。誰還費那勁琢磨在航母上裝備遠程艦對艦導彈導彈呢?
第三個要素——專用的才是對的,不僅僅對武器,而且也對人。
在武器系統中,單一功能其實才是最優解。當然了,這里有一些反歷史潮流的成分在這里。例如現在多用途戰斗機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之前的殲擊機、截擊機、攻擊機目前都被多用途戰斗機逐漸取代了,這是一個事實。但是,這個事實的背景并不是戰斗機功能的多樣化,而是目前戰爭并不激烈,任何國家也拿不出那么多錢來維護龐大的軍火庫。
所以,為了“圖便宜”搞出來一些多用途戰斗機,并不是因為這玩意有多好,而是因為用這玩意足夠便宜。
不理解嗎?看這個圖:
有沒有看到F-22尷尬的地方?一架標榜自己隱身技術卓越的第五代戰斗機,在執行警戒伴飛任務的時候被迫攜帶了副油箱。美國幾十年隱身技術的研發優勢就毀在了這對副油箱上。
它告訴我們,哪怕你是最先進的空優五代機,為了執行一個“不屬于你設計初衷”的低烈度任務(例如遠距離伴飛巡邏),你也得犧牲隱身性、犧牲戰術位置、犧牲設計尊嚴——換來的不過是一組油箱。
這是23年1月24日一架A-10的照片,網絡上的圖片都比較模糊:
所以大家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內涵,只是看到三個地勤人員在對飛機進行檢查。W君這里有高清大圖,我們看局部:
這時你會發現飛機已經坑坑洼洼斑駁遍身了。為什么還不退役掉還在飛?原因就是這種專用的飛機并沒有替代品,美國的F-22和F-35完全無法執行A-10能執行的任務。
有的時候“專業工具”就是比“泛用工具”要用得順手。其實,我們自己也一樣。為什么我們還保留大量的小六爺?
在有些情況下,炸彈卡車能做的事情,別的多用途戰斗機還真的做不來的,從轟-6到殲16它們都是完成專門的工作所存在的。當然了,現在所盛傳的“殲-36”,你難道不會覺得這是一個新六爺嗎?
36能干的事情,20真的能干起來嗎?
飛機是個特殊領域,但是對于彈藥來說,就更專業化了。拿最簡單的子彈來說,我們看到的不帶標記的叫做普通彈,但是并不只是有普通彈,還有這些:
通常特殊彈在彈頭上會涂有不同的顏色標記,這些都是為了讓士兵在專門的任務中專門使用的。
有沒有一種子彈能完成所有的任務?還真有這種設計,叫做穿甲曳光彈燃燒彈爆炸彈。色標是綠黑黃。
但這種彈藥,穿甲能力比穿甲彈弱,爆炸能力又比瞬爆彈差,燃燒能力也不如單純的燃燒彈,就是曳光之時能力也要比專門的曳光彈差。有沒有感覺像是文章前面的M1147炮彈的樣子,也是樣樣能做,但樣樣不精?這都是疊buff帶來的副作用。通常怎么解決這種問題?
在彈鏈上裝不同子彈不就可以了嗎?還是那句話——搞那么復雜做啥?
正確的思路:
武器的功能搭配和組合是可以由人來自由決定的,這是體系作戰的一個重要素養,而不是依靠一些不確定性來增加戰場復雜度。例如魚雷里面的燃料的確在魚雷爆炸的時候會稍微的增加一些傷害,但是對比魚雷的200公斤裝藥來說就是微乎其微了,而且為了保證魚雷的射程一些去“賭”那么一點概率的奇技淫巧反而會增加戰爭和打擊的不確定性。要不要考慮這些不確定性?如果考慮,就增加了戰場決策的復雜度;如果不考慮,那你當初設計它干嘛?
而且,真正當兵打仗的人都是在參與刀口上舔血的高風險活動,你能說服他們用這種不確定賭概率的東西嗎?例如萬一炸的時候還能有一些附帶增傷效果……看人家不抽你的!
#頭條精選#
#頭條深一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