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正在“消失”?其實這里的消失指的并非物理意義上的消失,而是面積越來越大,可能會與大陸連成一個整體,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崇明島未來會如何規劃呢?
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
崇明島位于上海以北的長江入海口處,是我國最大的河口沖擊島,形狀狹長,東西長約80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根據2010年代調查數據,全島面積1269.1平方公里,在我國十大海島中,僅次于臺灣島和海南島。在行政區劃上,目前,崇明島大部分地區屬于上海崇明區,島嶼北端小部分則是與江蘇南通下轄啟東市的啟隆鎮和南通市海門區的海永鎮。
崇明島成陸歷史已有1300多年。而這一島嶼的形成則是由長江下游進入東海過程中,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流速減緩處不斷沉積堆積的結果。唐宋時期在長江的沖擊下,先后形成東沙、西沙、姚劉沙、崇明沙等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南宋時期,在流水潮汐作用下,姚劉沙與崇明沙逐漸合并,形成了最初的島嶼雛形,與此同時沙洲仍在不斷增多,也在不斷合并,明末清初,崇明島與東側的高頭沙,西側平洋沙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個長200里,寬40里的大島,這一過程不斷循環,最終變成了如今的模樣,總之,崇明島屬于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中的產物。且島上地勢坦蕩,沒有明顯的山崗丘陵,90%的地面高程都在3.21米至4.2米之間,這里土壤肥沃,氣候濕潤,非常適合水稻、棉花、玉米等農作物生長,同時島嶼附近水域還是上海重要的水產捕撈基地之一。
不過隨著自然、人為等因素的變化,崇明島的狀況也正在發生巨大改變。
崇明島未來將變成什么樣子?
過去成百上千年里,崇明島的形成主要依賴每年輸送的巨量泥沙,但是隨著長江上游退耕還林、水庫水利等工程的建設,使得長江攜帶的泥沙正在逐漸減少,導致崇明島部分區域出現了一定蝕退現象。
長江口分為南北兩支入海,崇明島便位于兩支水道中間,但早在明清時期,受長江主泓道南移影響,島嶼北側水流速度減緩,泥沙沉積加速,北支水道萎縮淤積,逐漸變窄,泥沙在北支沉積,河床以每年0.15米的速度不斷淤高,導致目前枯水期,北支水道深度不到2米,正在逐漸消亡。
加上長期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影響,長江水流向右偏轉,導致泥沙不斷向北岸沉積,南岸則處于明顯的沖刷侵蝕狀態,這一作用下,導致崇明島不斷向北擴展,有與大陸相連的趨勢。
另外,人為活動也是間接導致島嶼逐漸北擴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風電場的建設、航道治理等工程,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局部水流和泥沙的運動方式。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島嶼多次圍墾,擴大耕地和建設用地,并且這些活動主要在北部灘涂進行,雖然2000年后,為改善島嶼生態,限制了大規模圍墾,但為了保護海岸,還是在北側修建了長堤,人工攔沙,因此,間接加快了島嶼與大陸相連的速度。未來,崇明島西北部和北部很可能與陸地無縫銜接,在地理形態上徹底被改變,不過目前島嶼主體部分仍被長江南支水道環繞,與上海隔江相望,并且南支水道也是長江航道出海的關鍵通道,對長江航運意義重大。
崇明島也因此成為扼守長江經濟帶出海咽喉的重要支點,有著 “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譽。
作為連接上海與江蘇的重要通道,未來崇啟大橋建設完成后,可與上海長江隧橋等跨江通道相互連接,形成“1 小時經濟圈”,可加強對長三角核心區的輻射,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并且目前正在建設的北沿江高速鐵路,將從上海樞紐引出穿過長江口南支上崇明島,跨長江口北支進入啟東,將崇明島與江滬皖等地區聯系起來,有助于促進崇明島綜合發展的同時,還將強化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陸海銜接,為崇明島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