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廣州城陷落,火光映紅了珠江兩岸。
在清朝兩廣總督府內,一位曾經叱咤風云的封疆大吏被英國士兵拖出,鎖上鐐銬送往遙遠的印度加爾各答。
消息傳回北京,一時間朝野震驚,民間也對此議論紛紛。
他是誰?為何從萬人之上的總督淪為階下囚,甚至被關進鐵籠,如動物般供人圍觀?
一、書香門第,少年得志
1807年,湖北漢陽一個書香門第迎來了一個新生命,他就是葉名琛。
葉氏家族世代為官,祖上曾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到葉名琛這一代,已轉型為地方名紳。父親葉志詵飽讀詩書,家中藏書豐富,書房里常年彌漫著墨香。據《清史稿·葉名琛傳》記載,葉家“家世簪纓,詩禮傳家”,為葉名琛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
少年葉名琛聰穎過人,勤奮好學,與弟弟葉名灃并稱“葉氏雙杰”。兄弟二人以詩文才華聞名鄉里,鄰里常贊嘆:
“葉氏兄弟,出口成章,未來必成大器?!?br/>
據地方志記載,葉名琛15歲時便能出口成章,作詩對聯揮灑自如,被鄉人視為“神童”。這種才華,不僅讓他在鄉試中嶄露頭角,也為他日后的仕途鋪平了道路。
18歲那年,葉名琛考取貢生,26歲時一舉中進士,入選翰林院授編修,從此他踏上了仕途的快車道。
清朝的科舉之路艱辛萬分,能在弱冠之年躋身翰林,足見其才學過人。
翰林院的生活磨礪了他的文筆與眼界,他常與同僚討論國事,表現出敏銳的政治嗅覺。之后他歷任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等職,每一步都穩扎穩打,政績斐然。
38歲時,葉名琛被擢升為廣東巡撫,正式邁入封疆大吏的行列。
在廣東,他處理地方事務雷厲風行,展現了卓越的行政能力。朝廷對他的表現頗為滿意,咸豐帝曾親筆批示:
“葉名琛才堪大用,可委以重任?!?br/>
1852年,45歲的葉名琛迎來了仕途巔峰,被任命為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成為清朝最重要的地方大員之一。
兩廣總督的權力在清朝地方官員中首屈一指。據《清代官制志》記載,總督“掌一省或數省之軍民政務,兼兵部尚書銜,節制水陸各軍”,不僅負責行政、財政、司法,還能調動軍隊,堪稱地方“諸侯”。
葉名琛能在如此年紀身居要職,既得益于他的才華,也與他善于迎合朝廷需求密不可分。
二、鐵腕治粵,平亂邀功
19世紀中葉,清朝內憂外患交織,太平天國起義席卷南方,天地會等民間組織也在廣東、廣西蠢蠢欲動。
葉名琛作為兩廣總督,肩負著穩定地方和維護統治的重任。他以鐵腕手段應對亂局,展現了令人膽寒的決斷力。
在鎮壓太平天國及天地會起義時,葉名琛奉行“寧可錯殺,不可漏放”的原則,他的手段之殘酷,令人發指。
據《清代廣州社會史料匯編》記載,在鎮壓天地會紅兵起義期間,廣州城每日處決人數超過五十人,甚至一日之內就斬殺了三百人,整個廣州血腥彌漫哀鴻遍野。
當時的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Harry Parkes)在1856年的一封信中寫道:
“葉名琛之殘酷,令人發指,其手段之血腥,遠超常人想象?!?br/>
葉名琛的鐵血政策不僅針對起義軍,還波及無辜。
他將鎮壓范圍擴大到起義者的親屬和遠親,甚至與起義者毫無關聯的村民。
據《晚清社會變遷史》記載,廣州周邊村莊因天地會起義被清軍屠戮一空,許多無辜百姓死于非命。
這種高壓政策雖然暫時壓制了叛亂,卻激化了社會矛盾,為日后的動蕩埋下了伏筆。
然而在清廷看來,葉名琛的“平亂”功績無可替代,咸豐帝對他大加贊賞,稱其“忠勇可嘉”。
咸豐元年(1851年),葉名琛獲太子少保銜;次年,他連升三級,先賞總督銜,后署理兩廣總督,最終實授此職;到了咸豐五年(1855年),他又被加封為協辦大學士,后晉升體仁閣大學士。
在那個督撫頻頻因戰亂落馬的年代,葉名琛卻能穩坐兩廣總督之位近九年,成為清廷為數不多的高升不斷的封疆大吏。
但是他的“功績”并非沒有代價,鐵腕治粵讓廣州社會陷入恐怖氛圍,民怨暗生,而他對洋人的強硬態度,更將他推向了更大的危機。
三、傲慢輕敵,誤判時局
19世紀50年代,列強對清朝的侵略日益加劇,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朝被迫開放五口通商,但英國等國并不滿足,覬覦更大的利益。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爆發,英法聯軍將矛頭直指廣州,而葉名琛作為兩廣總督,首當其沖。
葉名琛對洋人態度強硬,視其為“夷狄”不足為懼,他認為清軍足以驅逐洋人,拒絕與英法談判,甚至不屑了解敵情。
據英國歷史學家J.Y. Wong在《Yeh Ming-ch’en: Viceroy of Liang-Kuang》一文中記載:
“(葉名?。┳允巡鸥?,認為英軍沒什么好怕的,當英軍準備進攻廣州時,他竟然沒有做絲毫戰略部署”。
他的傲慢,源于對清朝國力的盲目自信,也源于對西方軍事科技的無知。
1856年,“亞羅號事件”成為戰爭的導火索,英國人指責清軍扣押英籍商船,要求葉名琛釋放船員并道歉,葉名琛態度強硬拒絕妥協,導致矛盾迅速升級。
英法聯軍以此為借口,集結艦隊準備進攻廣州,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葉名琛卻毫無準備。他不僅低估了英軍的火炮與艦船威力,還高估了清軍的戰斗力。
據《清代外交史料》記載,葉名琛在戰前曾收到廣州商會及部分官員的警告,提醒他加強城防,但他置若罔聞,甚至宣稱:
“洋人不敢犯我!”
他固執地認為,廣州城墻堅固,清軍足以抵擋外敵,然而事實證明,他的判斷大錯特錯。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發起總攻,英軍艦炮轟鳴,廣州城墻在西洋火炮面前不堪一擊。清軍裝備落后訓練不足,很快潰敗。
廣州失守,兩廣總督府被占領,葉名琛本人也被英軍俘虜。據《泰晤士報》1858年1月的報道,英軍攻入總督府時,葉名琛正在書房批閱公文,毫無逃跑之意。他的從容,或許是出于對清廷“忠義”的堅守,或許是仍未意識到失敗的嚴重性。
四、鐵籠囚徒,國恥象征
1858年1月,廣州淪陷后,葉名琛被英軍押往香港,隨后被送往印度加爾各答。
英國人對他的處置,充滿了羞辱意味,據《泰晤士報》1858年3月的報道,葉名琛在加爾各答被關押在一處臨時監獄,英軍為了羞辱他,將其置于鐵籠之中,供當地居民和殖民者圍觀。
這種待遇在當時被視為對清朝官員的極大侮辱,象征著大清國威的徹底崩塌。
在加爾各答的囚籠中,葉名琛的生活極度困苦,據《清代外交史料》記載,他被剝奪了基本的生活尊嚴,飲食簡陋衣衫襤褸,英國士兵時常嘲笑他,稱其為“東方的大總督”。
但葉名琛性格剛烈寧死不屈,拒絕向英軍妥協,他在獄中絕食抗議,身體日漸衰弱。
1859年4月9日,這位曾經的封疆大吏在囚籠中黯然離世,終年52歲。
葉名琛的死訊傳回清廷,咸豐帝雖然震怒卻也無可奈何,朝廷為了掩飾恥辱,宣稱葉名琛“殉節”,追授其謚號為“忠烈”。
但在民間,他的結局引發了復雜的情緒。
有人痛惜他的遭遇,認為他的死是列強欺凌的結果;也有人批評他的傲慢與無能,導致了廣州的慘敗。據《庸盦筆記》記載,廣州百姓私下議論:
“葉公忠勇可嘉,然剛愎自用,終誤國事?!?br/>
葉名琛被俘的場景,后來被西方媒體反復渲染,成為清朝衰弱的象征。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刊登的插圖中,葉名琛身著破舊官服,鎖鏈加身目光呆滯。這一形象深深刺痛了當時國人的心,也成為晚清屈辱史的注腳。
五、毀譽參半,后世評說
葉名琛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起伏,他的才華與功績,讓他成為晚清少有的“常勝”督撫;但他的傲慢與誤判,也讓他成為列強侵華的犧牲品。
歷史對他的評價,始終毀譽參半。
在清廷眼中,葉名琛是忠臣,他在鎮壓起義中的鐵腕手段,為清朝延續了統治,在廣州被俘后,他寧死不屈,保全了氣節。咸豐帝在得知其死訊后,親筆題詞:
“忠魂不泯,浩氣長存。”
然而在西方史料中,他被描繪為一個頑固自大的官僚。英國歷史學家莫斯(H.J. Morse)在《東印度公司史》中寫道:
“葉名琛之失敗,非因缺乏勇氣,而是因其對世界局勢的無知?!?br/>
中國近代史學者則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葉名琛的悲劇。歷史學家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評價:
“葉名琛之敗,非一人之過,乃制度之殤。”
晚清政府閉關鎖國,缺乏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導致像葉名琛這樣的地方大員在面對列強時,往往以卵擊石。
學者茅海建在《天皇圣祖與近代中國》中進一步指出,葉名琛的失敗,反映了清朝官僚體系的僵化與信息閉塞:
“地方大員雖握重權,卻無全球視野,焉能不敗?”
民間對葉名琛的評價更為復雜,在廣州他既被視為“平亂”英雄,也被批評為“屠夫”。他的被俘與死亡,讓許多人感慨國勢衰微,卻也有人認為,他若能放下傲慢,或許能避免悲劇。
六、晚清困局,歷史的鏡子
葉名琛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更是晚清中國在列強壓迫下的縮影。
他的剛愎自用,折射出清廷對外部世界的無知;他的鐵血鎮壓,暴露了王朝內部的腐朽與危機;他的被俘與囚禁,則是大清國力衰微的象征。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放更多口岸,割讓九龍,支付巨額賠款。
葉名琛的失敗,成為這一屈辱歷史的注腳。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一個國家若不能正視外部世界,盲目自大,最終只會自食苦果。
從更深層來看,葉名琛的悲劇也反映了晚清社會的信息不對稱。據《清代外交史料》記載,當時清廷對西方國家的了解極為有限,甚至不知英法兩國位于何處。
地方官員如葉名琛,囿于傳統“夷夏之辨”的觀念,缺乏對國際局勢的判斷。這種信息閉塞,直接導致了戰略上的失誤。
如今當我們回望葉名琛的悲劇,或許能從中汲取教訓。無論個人還是國家,唯有開放包容、審時度勢,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局勢中立于不敗之地。
葉名琛的失敗,究竟是個人性格使然,還是時代洪流無法抗拒?大家認為他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啟示?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1、 薛福成(1890)《庸盦筆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本書記錄了葉名琛在兩廣總督任內的政績及被俘經過,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2、 J.Y. Wong(1976)《Yeh Ming-ch’en: Viceroy of Liang-Kuang 1852-8》,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本書詳細分析了葉名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決策失誤,結合英方檔案。)
3、 唐德剛(1992)《晚清七十年》,臺北:遠流出版公司。(本書從宏觀視角探討了葉名琛悲劇的時代背景,深入剖析晚清困局。)
觀點聲明:本文內容基于歷史資料與公開信息撰寫,并融入作者的理解與評論,僅為個人觀點,不構成歷史定論或官方意見。歷史解讀因視角不同而異,歡迎大家閱讀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寶貴意見。
圖片來源聲明:本文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公開資料及歷史檔案,僅用于內容展示與說明,非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