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垚筑空間,大連海洋大學學報,農業生物技術學報,gbif。
廣西男子釣到奇怪淡水魚
4月8日,IP地址為廣西南寧的博主@垚筑空間發布了一則視頻展示了自己的漁獲物,這則視頻引發了不小的關注,足以見得肯定是釣到了不得了的魚類。視頻的配文是:“這是什么魚大家認識嗎?來釣一下魚,差點挨通知家人送飯!”還加了一個話題“釣魚人的驚喜永遠在下一條魚。”
視頻中可以看到博主手握著一條白色的魚,體長應該接近20厘米。看起來跟常見的鯰魚有些像,比如其又寬又扁的腦袋和咧到快跟腦袋一樣寬的大嘴,嘴邊掛著的幾根細長的胡須,以及滑溜溜的沒鱗片的身體。
但它跟普通的鯰魚又有明顯的區別,顯得優雅許多。首先其身材修長,靠近背部的身體是灰色的,似乎帶點黃,靠近腹部的身體下方則是白色的;它的身上有許多星星點點的黑斑,像是潑了墨點子似的;背鰭和胸鰭硬邦邦的像小刀子,尾鰭叉開像把剪刀。
實際上從博主的文案就可以知道,博主是認識這條魚,他知道這是保護動物。對著鏡頭展示了一會兒后,博主很快就將其放到了水中,一直拍攝到這魚游走才結束。看來確實是擔心被人留下把柄。
關于這條魚的身份,幾乎所有的網友都了然于心,畢竟都是關注釣魚內容的釣魚佬,不可能連大名鼎鼎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斑鳠(Hemibagrus guttatus)都不認識。
很多人戲稱根本不是博主放了斑鳠一馬,而是斑鳠放了博主一馬!對于這些調侃,博主自己也后怕的回復道:“我手都發抖,不敢用力抓它!”
相似物種
還有有網友開玩笑似的拱火,說要不是身邊有人就要放生姜了。另一個網友說如果身邊沒人就當初是“叉尾”了!
所謂的“芝麻劍”是斑鳠的俗稱,這個外號其實特別形象,你看它身形修長,前寬后窄確實像劍,然后身上都是芝麻似的小黑斑。而“叉尾”指的是斑點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它是鮰科真鮰屬的物種,跟鲿科半鲿屬的斑鳠連科都不一樣,但是它們長得確實是很相似。
斑鳠和斑點叉尾鮰的顏色分布是相對類似的,它們身上較深的顏色都集中在背鰭和魚頭,腹部都是泛白的,但是斑鳠的顏色會更淡一些;斑鳠的斑點非常密集,除了頭部較少,其他區域都有,而且斑點更大。斑點叉尾鮰的斑點細小且少;從我放的這張圖可以看出它們的身材也是不同的,斑點叉尾鮰明顯比較粗壯,比較肥美,形態有點像鰱鳙。而斑鳠的明顯相當修長。
一些細節的地方也可看出差異。斑點叉尾鮰的背鰭呈獨立凸起狀,與斑鳠三角形且緊貼背部的背鰭形成鮮明對比。二者尾鰭的差異尤為顯著:斑點叉尾鮰的尾鰭分叉如剪刀般銳利,名稱中便隱含此特征;而芝麻劍的尾鰭分叉則較為圓潤柔和。
此外,兩種魚類的觸須特征也存在明顯差異。斑鳠的白色觸須在離水后仍保持挺直,可向前方或兩側伸展;斑點叉尾鮰的黑色觸須上岸后則迅速變得柔軟下垂。
斑鳠
斑鳠分布于中國南方的幾大江湖里。珠江流域是它的大本營,西江、北江這些支流里都能發現它們,尤其是廣西段的紅水河、柳江流域。往東能竄到福建的閩江水系,北邊最遠溜達到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一帶,云南的元江、海南的南渡江也有發現的記錄。
它并非我國的特有物種,在越南的紅河、緬甸的伊洛瓦底江,以及老撾、柬埔寨的部分流域也能找到。不過在其分布地,它們都屬于是保護物種,在我國是二級保護動物,在越南被列入《越南紅色數據手冊》中被的易危物種。
斑鳠偏好水流不急不躁的河灣,河底最好鋪滿鵝卵石或者泥沙,岸邊有樹根倒木當掩體的地段它最喜歡。這些區域可以讓它們在白天找到隱蔽的區域,等到晚上,它們才會開始外出覓食。
斑鳠的觸須能感應水中微小的波動,它能以此確認獵物的位置甚至是品種,主動覓食各種小魚小蝦。它真的很不挑食,螺螄河蚌這種帶殼的能用厚嘴唇碾碎了吞。水底的腐殖質和各種藻類它們也照單全收。
每年春末夏初是它們的繁殖期,雌性會把卵產在石縫里,護衛魚卵的工作則由雄性和雌性共同承擔。
斑鳠體內含有毒素,不過毒素并非存在于其肉中,而是主要集中于背鰭棘、胸鰭棘以及包裹在外的皮膜部位。盡管這種毒素通常不會致命,但在嚴重情況下,被刺傷部位可能會發生壞死現象,傷口還可能引發壞疽,并導致淋巴腺腫大。在一般情況下,被刺傷者會感受到麻醉感以及劇烈的疼痛。
斑鳠在珠江流域享有盛譽,被譽為“四大名魚”之一。盡管其體型不大,但它的肉都很多,而且幾乎不見肉中藏刺,含肉率高達73.37%,吃起來特別爽;同時,其肉質鮮美異常,帶有海魚特有的甘甜風味;更值得一提的是,斑鳠營養價值極高,其肉中富含17種游離氨基酸。
“好吃”對野生動物們來說是簡直是催命符,許多人認準了斑鳠進行捕撈,在漁業法律還沒那么完善的時候,各種電魚毒魚的手段都使出來,這對其種群必然是造成了可怕的威脅;另外,各地修水壩把它們的洄游路線切得七零八落,影響了繁殖。
據統計,在短短20年內,珠江里野生種群二十年縮水了七成,有些支流干脆絕了跡。2021年新鮮出爐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單直接讓它們成為了"牢底坐穿魚",國際上也進了CITES附錄II的名單。
可以吃人工養殖的
有個網友的回復在一眾的調侃中顯得很正經,他發自內心的提出疑問:“為什么你們都不敢吃???我們這里還有賣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跟娃娃魚一樣,野生的個體全部是保護動物,但是也有人工養殖的個體用來滿足老百姓的需求,這么做也算是保護野生個體。
人工養殖斑鳠的技術已及很成熟了,2018年就突破了全人工繁殖技術,現在魚苗成活率能到七成以上。
有些養殖戶還嘗試著仿生態養殖,在魚塘底鋪鵝卵石種水草,硬是把水泥池子整出野生河道的范兒,據說這么搞能讓斑鳠更活躍,而且還能混養一些其他的魚類。
斑鳠的長肉速度很快,水溫合適的話一年能飆到兩斤重。它們的飼料也很好調配,因為真的很不挑食,在飼料里混點雜魚內臟、豆粕就能養得油光水滑,成本比養鱖魚這類矯情戶低得多。最關鍵是肉質確實能打,雪白細嫩還沒土腥味,清蒸能賽過桂花魚,燉湯更是能鮮掉眉毛,酒樓里賣到200多一斤照樣有人搶著點。
眼下斑鳠雖然還不能像四大家魚那樣出名且暢銷,但在特種養殖圈里已經算得上明日之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