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打了幾年,大家都看得出這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事兒。關稅你來我往,供應鏈亂成一團,全球經濟都被拖著走。
2025年,美國那邊有些媒體也開始琢磨,說中國這邊對特朗普已經不抱啥希望了,覺得這家伙翻臉比翻書還快,壓根沒法信。
于是,中方干脆自己動手,準備了三套戰略來應對這場貿易戰。這三套戰略不是空話,都是有真憑實據的政策和行動,分別是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和開放。
貿易戰的背景:特朗普讓人摸不著頭腦
先說說背景吧。2018年,特朗普上臺沒多久,就開始對華揮關稅大棒,理由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太大,得平衡一下。
從那以后,中美兩邊就跟打擂臺似的,你加我加,關稅覆蓋了從大豆到電子產品一大堆東西。
到2020年,雙方倒是簽了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執行起來磕磕絆絆,效果也就那么回事兒。
特朗普這人,政策一會兒一個樣,今天說要談,明天又推特上開罵,搞得中國這邊沒法跟他玩兒正兒八經的談判。
美國媒體,像《華爾街日報》和彭博社,最近都提到,中方對特朗普已經徹底沒信心了,覺得與其等他靠譜,不如自己想辦法。
這幾年,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確實有影響。出口美國的商品被加了關稅,成本高了,市場也丟了一些。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19年對美出口比前一年掉了8.5%,2020年因為疫情又有點起伏。
不過,中國也不是吃素的,早早就開始調整戰略,不想被美國捏著脖子走。這三套戰略,就是他們應對的核心招數。
第一招:擴大內需,拉動自己跑起來
第一招就是擴大內需。說白了,就是少靠出口,多靠自己人花錢。
貿易戰一打,出口受影響是肯定的,尤其是對美國的市場。要是能讓國內消費頂上來,外邊兒再怎么折騰也不怕。
政策使勁兒推
這幾年,中國政府在這塊兒沒少下功夫。先是減稅,2019年那波增值稅改革,直接把制造業的稅率從16%降到13%,其他行業也跟著降了點。
這錢省下來,企業成本低了,消費者買東西也能便宜點。個人所得稅也調了,起征點提到5000塊,還加了專項扣除,像房租、養老啥的都能抵稅。
結果呢?2020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還是漲了4.7%,消費能力沒掉。
還有補貼政策,像新能源汽車這塊兒,政府直接掏錢鼓勵大家買。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蹭蹭漲,超過350萬輛,同比增了1.6倍。
背后就是補貼、減稅再加上充電樁到處建,消費者覺得劃算,自然就掏腰包了。
國內旅游和電商也來幫忙
疫情一來,出國旅游沒法兒去了,政府趁機推國內游。2020年“五一”假期,國內游客就花了475億人民幣,比前一年還多。
像“暢游中國”這種活動,各地發旅游券、打折門票,硬是把消費拉起來了。2021年國慶,旅游收入更是恢復到疫情前的八成多。
電商也功不可沒。像雙十一這種購物節,2021年成交額超過8400億人民幣,農村地區都開始網購了。
物流快了,商品多,消費者花錢也痛快。這不光是拉消費,還把內需的地盤給撐大了。
2021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2.5%。
出口雖然還重要,但消費占GDP的比重已經爬到54.5%,比2018年高了好幾個百分點。貿易戰打得再兇,內需這一塊兒算是站穩了腳跟。
第二招:高質量發展,升級拳頭產品
第二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意思是不能老靠低端制造吃飯,得往高端走,讓產品更有競爭力。這樣就算美國加關稅,咱也能靠技術吃飯。
“中國制造2025”頂上來
這塊兒的重頭戲是“中國制造2025”。這計劃2015年就定了,目標是到2025年讓中國在高端制造站住腳,像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這些領域都得領先。
AI這塊兒,百度、騰訊這些公司已經跑在前面了,2021年中國AI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人民幣,全球第二。機器人產業也不差,2020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5G更是硬核。華為雖然被美國制裁,但還是全球5G設備的老大,2021年國內5G基站建了140多萬個,覆蓋全國90%的城市。
這技術不光給自己用,還出口到歐洲、東南亞,賺了不少外匯。
研發砸錢,創新開路
研發投入也猛增。2020年,全國研發經費占GDP的2.4%,2021年估計更高。企業這邊,華為一年研發就花了1400多億人民幣,占收入的20%多。
結果是啥?專利數全球第一,2020年申請了5400多項國際專利。技術攢下來,貿易戰再打也不怕被卡脖子。
綠色發展也算一份子
高質量發展還得綠色化。中國定了個目標,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
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量加起來占全國的11%,太陽能板產量占全球70%。這不光是環保,還能出口賺錢,美國加關稅也擋不住。
效果咋樣?
2021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2%,比整體工業快一倍。出口結構也在變,高附加值產品占比從2018年的28%漲到2021年的32%。
這說明啥?中國制造不再是“便宜貨”的代名詞,貿易戰逼著產業升級,反而更強了。
第三招:深化改革和開放,朋友圈再擴大
第三招是深化改革和開放。貿易戰是跟美國打,但中國沒打算關起門來。相反,他們還想多交朋友,把市場打開。
外資政策松綁
2020年《外商投資法》落地,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從40條砍到33條。汽車、金融這些行業,外資可以獨資干了,不用非得找中國伙伴。
特斯拉上海工廠就是例子,2019年開工,2020年就量產,年產50萬輛,出口都開始了。2021年,外資流入中國143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營商環境也在改。《2020營商環境報告》里,中國排名全球31,比前一年跳了15位。開公司、辦手續都快了,外企覺得在這兒干活兒不那么費勁。
自由貿易區鋪開
自貿區從2013年的上海一個,到現在21個,遍地開花。2021年,海南自貿港啟動,稅收、貿易政策都放寬,吸引了不少外資和高科技企業。
這些地方試水新政策,成了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國際合作加碼
2020年簽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把亞太15個國家拉一塊兒,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
這協定2022年生效,關稅降了,貿易更順。2021年,中國對RCEP成員國出口漲了15%,美國市場丟了點沒啥大不了。
“一帶一路”也沒停。2021年,中歐班列開了1.5萬列,運貨值750億美元,比前一年多20%。歐洲、非洲這些地方的訂單多了,美國不買咱還有別人。
開放的底氣
2021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4.9%,出口總額3.36萬億美元,占全球13.5%。貿易戰打著,外貿反倒更活了。這說明開放不是退路,而是主動出擊。
總結:中國不怕硬碰硬
美媒看出來了,中國對特朗普沒啥指望,也懶得跟他耗。擴大內需,把消費拉起來;高質量發展,讓產業硬起來;深化改革和開放,把朋友圈做大。
這三招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早有布局,貿易戰只是加速器。2021年,中國GDP增長8.1%,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更穩。關稅再高,制裁再狠,中國有底氣頂住。
這仗還沒打完,美國那邊政策還可能變。但中國這三套戰略,不是賭一把,而是穩扎穩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