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乃消化之本",這是韓東從醫28年來最深的感悟。在北京醫大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診室里,常能看到他對著腸鏡報告凝神思考,隨后又拿起患者的舌象照片比對: "您這舌邊齒痕明顯,苔白厚膩,脈象濡滑,是典型的胃腸氣滯濕阻證。"說著便取出針灸包,在足三里、天樞等穴位行針,手法嫻熟流暢。
去年冬天,一位長期便血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四處求醫無果,最后找到了韓東。"當時他面色萎黃,脈象細弱,每天腹瀉七八次。"韓東回憶道。通過辨證診斷為"胃腸虛寒證",他以溫脾湯為基礎方,配合自制的中藥灌腸劑治療。三個月后腸鏡復查顯示潰瘍面完全愈合。"中藥灌腸能讓藥效直接作用于病灶,就像給受傷的腸道'敷特效藥膏'。"他向患者耐心解釋。作為施今墨先生的再傳弟子,韓東深得"中西匯通"的精髓。診室書柜里,《施今墨臨床經驗集》已被翻得邊角卷起,旁邊整齊擺放著最新版的《胃腸病學》。這種獨特的學術背景,讓他在治療頑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時,既能運用施氏"降逆和胃"的配伍理念,又會參考現代醫學對食管下括約肌功能的研究成果。"您這反酸不是簡單的胃火,而是肝氣犯胃。"他曾對一位服用奧美拉唑無效的患者分析道,隨后開出包含黃連、吳茱萸的經典方劑左金丸加減。兩周后患者的灼燒感明顯減輕。"西藥能快速緩解癥狀,中藥則從根源調理,就像滅火時既要澆水也要消除火源。"診室的錦旗叢中,有幅書法作品特別引人注目:"三指知疾苦,一心除沉疴"。這是河北農民老張所贈,他的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曾被視為癌前病變。"韓大夫每次把脈都超過十分鐘,還教我揉按內關穴。"老張分享治療經歷時,總會掏出手機展示保存的穴位圖。當最后一位病人離開后,韓東像往常一樣開始整理當天的病歷,上面詳細記錄著每位患者的舌象脈象變化。這個習慣他已堅持了三十多年,"這就是一個普通中醫該做的事。"韓東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