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4月24日,臺灣海軍“基隆”級驅逐艦1805“馬公”號突發火災,一時間“滾滾黃煙”沖上天際,蘇澳軍港內外驚動四方。火勢蔓延之迅速、場面之混亂,再度將臺海軍內部的系統性痼疾、維護管理的嚴重失范、以及島內當局長期以來“買舊艦、補舊船”的荒謬軍備邏輯,赤裸裸暴露在公眾面前。
據臺媒報道,事發時“馬公艦”正在港內進行所謂“廠級維修”,疑因艦上進行焊接作業引燃了通風艙鄰近艙室,引發濃煙與悶燒狀況。從網絡上曝光的視頻來看,整艘艦體被黃色濃煙包圍,完全喪失作戰能力,現場岸上、艦上多方聯合搶救,宜蘭縣消防局車輛趕到時,火勢已撲滅,但殘煙未散,調查尚無法開展。
臺海軍方事后回應“暫無人員受困”,并稱“人員均安”,然而,“狀況尚待了解”“濃煙未散無法查清”的答復,顯示所謂“事故處置程序”依舊混亂,危機應對機制仍屬癱瘓狀態。
這不是“馬公艦”第一次出事。這艘“馬公艦”原為美國“基德”級導彈驅逐艦“錢德勒”號,原本是巴列維王朝向美國定制的艦只,后因伊朗政局變動轉為美軍自用,早在1982年便已服役。1999年美國退役后,將其封存,直到2003年才轉手賣給臺灣,并于2006年正式服役。換句話說,這艘艦齡已經超過40年的“老古董”,早已脫離現代戰場技術需求。如今還在臺海軍扮演所謂“主力驅逐艦”的角色,簡直就是一場軍事笑話。
島內每逢軍事事故,臺軍方都會給出“維修期間”“人為不慎”“無人員傷亡”之類的標準化回應,但從潛艦事故到戰機墜海,再到軍艦起火,每一次背后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體制崩壞、軍紀渙散、裝備腐朽的連鎖反應。“馬公艦”的起火,更像是一個象征性瞬間:點燃的不只是通風艙室,而是臺海軍長期以來被軍工復合體與政治操盤綁架的積弊沉疴。
就是這樣一艘“老掉牙”的艦艇,臺軍方還曾在東部戰區2022年環臺演訓期間,將其指派為“前線監視艦”,執行所謂“跟蹤解放軍艦艇”的任務。一艘連通風艙都可能隨時著火的船,妄圖承擔戰區監視與抗衡解放軍的任務?誰給的膽量?誰制造的妄想?
這起火災再次提醒外界一個嚴峻現實:臺灣所謂“軍事現代化”是笑話,臺軍的真實戰力與島內媒體包裝出來的“高科技”“前沿力量”之間,存在天壤之別。大量美制退役裝備以“二手價”傾銷給臺灣,再以“自主整合”為幌子進行翻修,實質是將臺灣軍隊徹底變成“二手軍火消化場”。
從“濟陽級”“諾克斯級”到“基隆級”,臺海軍的主力艦艇幾乎清一色由美方退役船只拼湊而來,艦齡三四十年,零件老舊、維修困難、安全隱患重重,而臺軍內部卻將這些“舊瓶裝新酒”的戰艦包裝成“主力作戰單位”,高調參與所謂“區域巡邏”與“抗中保臺”任務,簡直荒唐至極。
不僅如此,這場火災更突顯出臺灣當局一貫的政治操控軍事邏輯。他們不在意艦艇是否老舊,更不在意是否具備實戰能力,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在臺海局勢中制造更多“新聞事件”來配合美日戰略部署,繼續通過“軍事合作”換取政治庇護和財政援助。
“馬公艦”冒煙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島內輿論依舊在回避真正的問題,臺軍的“備戰姿態”早已從實戰邏輯淪為政治表演。一次又一次的裝備事故,不過是這出“權謀劇”里曝光的舞臺裂縫而已。而當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區域展開實戰化演訓、持續升級信息化、智能化、體系化作戰能力之時,臺灣卻仍以“焊接引發火災”這種低級失誤自曝短板,其軍力早已淪為“紙艦隊”。所謂“臺軍防線”,如豆腐渣工程般不堪一擊。
像“馬公艦”這類老舊軍艦的事故頻發,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海上次生事故,如彈藥庫殉爆、油料泄漏、火情蔓延等,對整個艦隊乃至港區安全構成連鎖威脅。一旦發生人員傷亡,恐將成為島內軍心崩盤的又一導火索。
這次事件,再次印證一個殘酷現實:臺灣軍隊不是“對抗力量”,而是一個被政客裹挾的工具,是美國軍火商回收殘次品的終端市場,是島內媒體營造“對抗幻象”的背景布。它的軍力,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用來“被看見”的。火災不過是一陣濃煙,而真正該燃盡的,是那套扭曲軍政關系、腐爛采購邏輯與外強中干的安全幻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