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年上海、廣州、東莞等地的房地產供給側改革,如何助力市場“企穩回升”?
供應側改革的精髓,并不是單純地壓縮產能,而是“策劃產能”。
2025年,本輪房地產調整仍在深水區潛伏。時至今日,市場對需求側的政策已基本免疫,帶動房地產“止跌回穩”、“企穩回升”的發力點,落在了供給側。
而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土地,在城市。
近期,我們梳理多地發布的2025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發現,各大城市在土地供應商整體上延續“供應減量”趨勢。
重點城市2025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匯總表(單位:公頃)
從圖表數據可以看出,除了廣州之外,其余城市無論是供應總量還是宅地供應,都出現大幅縮減,東莞宅地供應更是直接縮減80%以上。
從源頭“縮量”,減輕房地產市場的庫存壓力,成為各大城市的主旋律。
而總量之外,仔細分析供地的結構/區位變化,則可以管窺不同城市發展的“重心變化” 。
宅地供應小幅縮減 13% ,商辦大幅縮減54%,上海高企的商辦庫存,必須要通過壓縮供應來解決。
宅地供地方面,增長主力是徐匯、楊浦、虹口,黃浦和靜安同比稍微縮減了計劃供應量,整體宅地供應量依然保持在較低水平;而浦東則是大幅減少 47% 。
從數據變化,可以窺見今年上海的發展重心。
廣州
從 2023 年起,廣州經營性用地供應規模持續擴大,主要源于 工礦倉儲用地占比顯著上升, 2023-2024 年從 44% 大幅提升至 63% , 2025 年雖有回落,但仍保持在 57% 的高位。
另一邊,商品住宅用地占比則持續下降,從 2023 年的 28% 降至 2024 年的 24% , 2025 年進一步降至 23%。
占比下降的同時 ,宅地供應方面著重增加高品質住宅用地供給,引 導住宅用地向中心城區、產業發展平臺和就業崗位集中區域以及軌道交通沿線傾斜。
2025 年成都市供地計劃核心線索是縮減與收緊,并且 “ 以需定供 ” 、 " 精準投放 "。
主城區內商品住宅銷售周期較短的區域成為供地重點,而商業庫存壓力較大的片區則被適度控制。住宅類用地供應將集中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核心城區與新興發展軸線。
寧波
近 4 年來,寧波市區住宅用地供應量持續下滑, 2025 年供應面積同比下滑 35.6% 。今年住宅用地共 60 宗,約 211.2 公頃,鄞州區仍是供地主力。
東莞
從供應情況來看,東莞今年大幅收緊宅地供應,市場將主要以去庫存為主。
從全國市場來看,城市供給側改革的實踐效果已經顯現。
據克而瑞數據,今 年一季度,全國 300 城經營性土地成交建筑面積同比下降 11.2% ,但成交金額逆勢增長 17.6% ,而且核心城市高溢價地塊頻現。
例如,北京、上海一季度成交的 22 宗宅地中,有 7 宗總價超 50 億元,且溢價率普遍超過 10% ;杭州核心板塊更是在 5 日內兩度刷新樓板價紀錄,直接趕上一線城市標準。
量縮價漲的背后,正是供給端優化的成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全國土地交易量已然低于新房成交規模,這將直接有助于 庫存的 加速消化,實現市場“企穩”。
另一方面, 通過供應核心地塊、降低容積率、強化配套要求等措施,讓新面世的住房產品力顯著提升,從而獲得更高的定價,這不就實現了“回升”?
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最終意義。
房地產進入新的發展模式,把握周期規律、把脈政策方向、踏中城市節奏,才能事半功倍。
02
華潤置地的野心已經藏不住了
向前進,向前進!
華潤置地對自己的2024年表現是比較滿意的。
業績會上董事會主席李欣直接表示:這是公司創立30周年之際的“優秀成績單”。
華潤值得高興的地方有5個:
一、開發業務表現不錯,全年銷售2611億,排名晉級3位進入地產三強;
二、整體營收2788億元,同比增長11.01%,營業額創下近五年新高;
三、第二曲線業務即經常性業務(經營性不動產業務、輕資產管理業務、生態圈要素型業務)快速發展,收入首次突破400億、凈利潤首次突破100億,財務結構穩定性明顯增強。
四、第二曲線業務不僅發展迅速,凈利占比還同步快速提升,2024年該比例超40%,同比增長6.3個百分點。
五、商業、公寓2大資管業務REITs實現破局,完成大資管的閉環。且業績表現亮眼,商業REITs股價累計上漲 25.6%,公寓REITs的后復權收盤價較年初上漲 29.4%。
當然,也存在表現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開發銷售金額同比下滑 15%,毛利率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毛利潤同比下降4.48%,歸母凈利同比下降 18.45%,跌至近五年同期最低。
此外,2025年華潤置地可售貨值5009億,其中總貨值42%是存貨。老庫存占比雖然同比上一年降低11%,但高庫存壓力依然存在,而這可能會對公司后續的資金周轉、利潤實現等方面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所以,在2025年的戰略里,華潤著重強調了:牢守現金流安全底線,持續落實“三調”,即調節奏、調結構、調布局的策略,推動公司土儲資源的換倉和結構優化。
其中,調結構即注重以高周轉、住宅為主要項目;調節奏即注重拿地窗口期;調布局即關注核心城市核心區域核心地塊。
以增量優結構、以核心城市突圍對沖行業風險、以高周轉效率去抓取市場機會。這是華潤2025年的戰略打法,顯然想以攻為守,進一步做大做強。
根據華潤置地的預測,2025年~2026年,企業的毛利率會觸底回升。
從華潤置地2025年的表現來看,明顯比2024年更加進取。例如今年一季度,華潤在僅9%的推貨量基礎上,完成了461億銷售額(操盤),進入行業銷售前三。
拿地端更加積極,今年前2月,華潤連拿9宗地塊,權益拿地232億,成為行業第一。對比去年前6個月僅投資183億來看,今年拿地意愿明顯提升。
回顧華潤置地的2024年,在年初跌落的行情里,華潤置地完成了以“強片區、弱大區”為核心的大范圍組織架構調整()。當時我們判斷,華潤置地極有可能準備趁著行業周期底部,加速沖擊行業第一的位置。
而今年,在2024年表現還不錯的基礎上,華潤置地持續加速的信號也已經十分明顯。
當前,華潤置地距離第一的位置已經不遠——2025年第一季度,華潤置地銷售額距離第一名僅還有120億左右的差距,這還是在一季度推貨節奏僅9%的基礎上。
在我們看來,隨著開發市場的持續震蕩,作為業內“開發+資管”并行且具優的極少數,華潤依靠開發銷售及第二曲線業務,或將真正站上行業龍頭位置。
03
保利對房地產的最新判斷:“止跌回穩”仍是首要任務,企業未來將走“集成化”發展路徑
咬定青山不放松。
4月22日,保利發展發布了《2024-2025年不動產行業白皮書》。
根據保利的判斷,房地產“止跌回穩”仍是首要任務,當前市場階段性局部止跌,但回穩基礎仍需夯實。
而且,市場的回穩不是結構性點狀城市修復,而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再平衡。這需要供給、需求、金融、財稅等多維度政策協同發力,才能共建新的行業生態。
按照保利研究結論,新的生態下,行業發展趨勢是:
1、模式重構
企業:競爭轉向差異化、創新發展,更注重產品價值和用戶體驗;
運營管理:更加精細,效率和成本控制成為生存關鍵;
產業生態:從單一開發銷售延展至“開發-運營-資管-服務”完整鏈條;
基礎制度: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形成“投融管退”的良性發展。
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將圍繞穩健經營、精準投資、卓越產品力、高效成本控制以及強大的資產運營和服務能力展開。
2、企業未來
企業模式:將走向綜合化、集成化,由單一開發銷售,轉變為不動產投資開發、不動產經營與不動產綜合服務齊頭并進的格局。
產品及服務要求:以客戶為中心,建立貫穿全流程的客戶研究體系,真正理解、滿足乃至引導客戶需求。
3、發展機會
1)傳統開發業務依然有增長空間,可通過細分賽道,尋求新機會。
如:城市更新;代建、定制化開發業務;新一代“不動產+”生態,如“不動產+文旅/會展/養老/數字基建”等沉浸式消費場景及多元業務。
2)運營管理方面提升資產經營和綜合服務的業務比重。
如:經營方式從增量轉向存量,在住房租賃、零售商業等領域,借力REITs等工具,構建“內容+資本+運營”商業新生態。
從綜合服務尋找增量空間,包括社會綜合治理領域(城區、街道、景區等)、社區增值服務領域(房屋經紀、維修、裝修、家政、托管等)尋找市場機會;
4、新的產品和服務要求
1)科技創新:推動不動產空間從“物理容器”向動態的、數據驅動的“服務生態”轉型,如:智能建筑集成樓宇自控系統、能源管理平臺等。
2)保利“好房子”標準:長久安全;舒適體驗;環保節能;人機交互進階智慧等;好物業確保產品到服務的閉環。
3)住宅“好服務”體系:前期置業咨詢,到中期家裝、家居、維修,再到后期的交易、租賃、養老、托幼等全周期服務。
『 產品介紹 』
《晨光地產行研》
房地產行業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劉晨光』先生主持出品
每2月一期
從國際視野、金融趨勢、城市運營、財政運營、企業運營等多維度
全盤監測地產行業運行態勢
前瞻分析影響地產走勢的中宏觀要素
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高質參考
幫助企業管理者洞察趨勢,制勝未來!
數年打磨成型,獲江浙滬派系房企高管盛贊
是房地產投資者必讀的戰略內參
市場瞬息萬變,抓住關鍵信息,就能抓住發展機會
更多討論,請聯系我們
了解更多,請戳小程序 FOCUS地產戰略
【以上內容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企業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