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影報道
開票,售罄;加場,售罄;再加場……4月24日起,舞劇《天工開物》將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連演四場,帶領觀眾“走進宋應星的人生軌跡”,直觀感受其從科舉失意到著書立說的精神蛻變,進而理解《天工開物》超越時代的科學價值與文化意義。
《天工開物》由陸川導演,該劇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著作《天工開物》為藍本,通過舞蹈語言再現古代科技與工匠精神的輝煌。全劇以“乃粒”“粹精”“作咸”等篇章串聯,融合現代舞劇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時空界限,讓觀眾在流動的肢體中感受“天工”與“人力”的共生之美。
見面會現場
4月23日晚的“主演見面會”上,以具張力的表演傳遞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創新表達的“天工南團”——馬蛟龍、呂科鏑、安一寧、姚亮、臧彥杰,現場分享了《天工開物》的創作理念,生動講述了明代科學家宋應星“逆流而行”的探索精神,并揭秘了如何以舞蹈演繹古代造紙、冶煉、紡織等技藝場景。
劇照
在劇中飾演“青年宋應星”的呂科鏑坦言,詮釋這一角色并不容易,“一開始我們都只看到《天工開物》,卻很難走入這本書背后的作者的內心。”宋應星六次科舉落第、40歲毅然放棄仕途轉投科學著述的經歷,成為角色塑造的核心切入點。“最難的地方就是怎么走近他。”在當時科舉入仕被文人學子視為唯一正途的社會語境下,選擇一條不被主流認可的道路,宋應星的內心必然經歷了激烈的掙扎。
劇照
“老年宋應星”的扮演者馬蛟龍也曾在采訪中表示:“對老年宋應星的把握要很精準,作為舞蹈演員,更多是通過身體、中國舞自帶氣質演人物。”于是他不斷想象《天工開物》誕生的時代,“如果生活在宋應星的世界中,我會怎么做?”呂科鏑則認為:“要在身體、外在形態、服裝等各個方面,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給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上半場,觀眾會看到一個鮮衣怒馬的少年郎對世界充滿好奇,在經歷挫折和人生的迷茫之后,他的內核逐漸穩定,但是心底對世界的探索卻從未改變。”
該劇還通過多元藝術手段打破傳統束縛,如融入了多媒體技術、創新舞美設計與精致服化道等,讓舞臺呈現更具“奇幻感”。“天工男團”希望通過虛實交織的敘事,讓觀眾不僅看到一本書的誕生,更能讀懂一個人對真理的執著,以及這種執著為何值得被后世銘記與傳承。
劇照
這是舞劇《天工開物》第二次走進成都。在幾位主演看來,“慢生活”的成都氣質與老年宋應星相得益彰。“我想,宋應星老了應該也想來成都看看大熊貓吧。”馬蛟龍說。在劇中飾演宋應星兄長宋應昇的臧彥杰則想帶“弟弟”逛逛太古里,“人文的、古典的,他一定都感受過了,想帶他來到現代,感受成都青春洋溢、時尚活潑的潮流感。”
當晚,成都本地素人舞者還與專業舞者團隊聯袂獻藝,以天工開物中《乃粒》片段的音樂為靈感,帶來暖場表演《天工·蓉韻》,用靈動舞姿詮釋古代農耕文化的詩意。
海報
(劇照圖據成都城市音樂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