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
什么是"天才"?
是具有極高天賦和能力的人?是在某個領域獲獎取得一時成功的人?還是行為迥異性格古怪的匠人?
中國古代講"三才",分別指:天才、地才和人才。
天才,是天造之才,擁有天的境界;地才,是地設之才,擁有把握時局和大勢的格局;人才,是人育之才,擁有專業的知識和專門的技能;
從這個意義上講,什么是"天才",就要知道什么是"天"。
天,往往被認為是創造萬物者,是全知全能者,是遍在不可見者。可想而知,某種意義上,天才就是能在某一領域觸及"天"的境界的人。
遺憾的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天才往往成為常人眼中"難以理解"的一類人,這里的"難以理解"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法破解的密碼。
事實上,"真正"的天才沒有密碼。
▌洞悉的智慧,讓"天才"擁有超時代的認知
天才,首先是具有洞悉的智慧,擁有超時代的認知。因此,"天才"往往尤其專屬的領域,有音樂領域的、有醫學領域的、有物理學領域的、也有生物領域的......
而談到科學領域,人們可能很難把列奧納多·達·芬奇列入其中。然而,他對科學界的貢獻是巨大的,"無冕之王"說的就是他。
在普通人眼中,天才掌握了事物規律的人身上像自帶"放大鏡"和"望遠鏡",可近可遠,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洞悉的智慧,很顯然,達·芬奇就是能觸及到這一層智慧的天才。
他很早就提出慣性原理、液體壓力概念、太陽能聚焦使用、計算器等超時代的科學發現。
有人說,達·芬奇是外星人,充滿了對這個世界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比如:他想知道人為什么會打哈欠,眼睛如何處理光線以及對繪畫透視的意義。
他想知道牛犢的胎盤、鱷魚的頜骨、啄木鳥的舌頭、臉部的肌肉、月亮的光線等等。
這位"天才畫家",把繪畫當作業余生活,他就是那個被繪畫耽誤的科學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天文學家......
他的筆記中記載著類似直升機、降落傘、坦克、無人駕駛汽車一樣的東西,是在500年前的佛羅倫薩,乃至整個世界,都很難想象的,甚至有人曾懷疑他是從現代社會穿越到過去的人。
▲達·芬奇手稿
在他探索科學的過程中,有一個有意思的習慣:
他沒有把內容分門別類放在不同的筆記里 ,而是依據時間順序,把各種不同事物背后共同的規律和原因,達·芬奇最大的樂趣就在于此——研究事物規律。
什么是事物規律?
它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客觀事物內部的規律,這種規律只要掌握了它,某種意義上,就能通曉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就擁有了超時代的認知。
▌天才,全憑"自學"
我們當今理解的天才,往往擁有多重的職業和身份,都在為斜杠青年而驕傲,但這和500年前的達·芬奇比起來簡直是弱爆了。作為一個影響世界500多年的"天才",達·芬奇精通的當然不止繪畫這一點。
29歲那年,達·芬奇離開佛羅倫薩前往米蘭,在呈給斯福爾扎公爵的簡歷中,展現了自己的部分能力:能設計橋梁、運河、建筑物、大炮、戰車、投石機、火線噴射器、用大理石和青銅雕刻......當然,順便還會畫畫,多么凡爾賽。
一些天才能同時擁有以上這些技能都恨不得橫著走路,而達·芬奇還同時在解剖、詩歌、音樂、醫學、地質學與植物學等領域深入實踐。
▲達·芬奇手稿
意大利畫家喬爾喬·瓦薩里曾說:
"達·芬奇無論在哪個領域都表現非常出眾,而且都以繪畫方式做呈現,內容也總是令人感到驚艷。"
一個人怎么做到如此全才?
其實,這一切都源自于達·芬奇超強的自學能力。作為私生子出生的他自幼無法接受貴族的正規學習,而這也正好也成為了他的優勢。
沒有書本和訓練束縛自己,他就去尋找自己思考和學習的方式,"所有沒經歷過實踐檢驗的知識就不是真理,所以實驗將會是我的情人。"
天空為什么是藍色?
鳥為什么會飛而人卻不可以?
萬事萬物是否存在一個共通的比例?
這些人們習以為常或是不曾留意的問題,在達·芬奇那里,都會引發他的探索。
他通過不斷研究新領域,掌握了人體研究、工程知識和概念,在5世紀前就設計出史上第一個機器人。2005年,達·芬奇關于解剖的手稿激發一位英國心臟外科醫師領先發展一個修補受損心臟的新方法。
▲達·芬奇手稿《巨弩設計圖》
原來,達·芬奇才是最會自學的人。他的學習動力源于自己,不需要他人的督促,更不需要報各種輔導班,一切全由自己掌控學習節奏。
其實,這才是自學的本質。
一切被動地學習,都不屬于"自學"的范疇,無論形式如何。
那么,天才自學的過程是什么樣?
自學,需要一個人不斷習得、積累、研究、打磨、升級很多概念和方法論。當一個人積累的概念多到一定程度后,它們之間就會產生"意外的連接",從而獲得一個重要且稀缺的能力——融會貫通。
這種能力,會極大地增加自身"偶然"發現什么、"突然"想到什么、"忽然"就得到了什么新結論諸如此類的概率。
對他們來說,即便是"偶然",也是更為高頻的"偶然",進步、持續進步、大幅度進步,對他們來說是斜率更大的必然線條。
當年,那只蘋果掉下來的時候,正好被牛頓看到,而后那一瞬間牛頓的"頓悟",就是這種現象的體現——其實,掉下來的是不是蘋果根本不重要,有沒有那知蘋果也不重要,遲早而已的事情,因為牛頓早晚會在某一時刻看到其他的什么東西,"突然"想到早晚該想到的東西(達·芬奇這種"頓悟"的時刻應該會更多、更深吧......)
不僅如此,善于學習的人會越來越善于學習,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強,因為在一個知識點上的感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在另外一個知識點上發揮效用。
知識點(概念和方法論)就好像是有生命的東西一樣,它們自己會發酵,它們自己會相互連接,它們自己會相互碰撞,進而產生出更多有生命的東西。
▌天才,純粹灑脫,純粹到只為了"玩"
達·芬奇天才最有力的呈現,莫過于他最有名的作品《蒙娜麗莎》了。《蒙娜麗莎》創作于1500年,是為一個商人的妻子繪制的肖像,世人被那一抹神秘的微笑傾倒了長達5個世紀。
經過現代科技的檢驗才發現,畫作有超過40層超薄油彩,每層厚度僅有發絲直徑的1/50,讓人不由驚嘆":這是什么神仙畫法!
▲《蒙娜麗莎》
后人被他的才華和發明所傾倒,但最終讓我們著迷的,其實不是他的素描手稿、油畫、水動力時鐘、飛行器,而是一個如此敏銳的頭腦中流動著的敬業、純粹、追求完美的大師精神。
舒曼曾說:"藝術家的本分是把光明灌注到人心深處。"
好的藝術作品,是能給人啟發的,就像信仰一樣,使人在人生的迷霧中看見光明。
而好作品對人的要求極高。什么樣的人可以達到?
李善友教授說:"人類總會被一些無形的屏障給擋住,很多屏障都是自我設限,一旦有一個人能夠跨過,整個人類都會跨進新的篇章。"
人類所有的創造和發展,都面臨著有形和無形的屏障,而最大的屏障就是無形屏障,即——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源自一個人內心的恐懼,這個恐懼可能是生活的壓力,可能是他人的評價,可能是……在恐懼的驅動下,人們就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當一個人不得不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其實自己就是受害者。
達·芬奇恰恰是那個不設限的人,從他對宗教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達·芬奇說:"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學中。"他不只是做了很多宗教反對研究,比如:研究日心說、解剖人體等,而且還沒有絲毫的懺悔。
因此,天才的發端是熱愛和好奇心,是對自然世界的感性認知,這些讓他可以打破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屏障,活得灑脫和純粹,純粹到只為了"玩"。
游戲人生,說的應該就是達·芬奇。
▌致敬"天才",回歸美的本源
"天才",這一詞是極其挑剔的,能夠擁有洞悉事物規律的智慧、強大的自學能力和純粹的熱愛,其實,還不夠,某種意義上,還要能觸及到"天"的境界,才算"真正"的天才。
但列奧納多·達·芬奇達到了,他是真正配得上"天才"的人。
他的畫作、發明、筆記以及手稿,都在告訴世人——"真正"的天才沒有密碼,天才只是常人"難以理解"的常人而已。他們更多是體現在心性與意志上,并非我們想象中某方面才華的差距。
其實,在所有人的面前,都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條是筆直又平坦,我們只要按部就班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走上平坦的路,做一個普通的人。或者,還有一條更加艱難的路,那條路充滿波折和陷阱,我們要竭盡全力才能到達終點。這條路,就是所謂的天才之路。
能在這條路上取得成功,就是一個"真正"的天才了。天才和普通人之間,或許真的只隔著一張窗戶紙,一捅就破。但是絕大部分,根本意識不到這層紙的存在。
而這對于當今時代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個意義在于,我們通過達芬奇的天才之路,理解到:由表象到本質、由仰慕到欣賞、由藝術的賞析到智慧的探尋,最終找到美的本源。
美的本源是一個人生命最初的樣子,是一個人"生而知之"的狀態,是天才們畢生追求的地方。
而達·芬奇時代的文藝復興,就是美的本源,那個時期的人文藝術是人類永遠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