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國內只有一款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獲批上市,上市許可持有人為上藥第一生化藥業。藥智數據顯示,2017年—2024年,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國內公立醫療機構銷售額超61億元,并且曾在2022年單年突破15億元,成為無數藥企艷羨的黃金大單品。
2023年開始,國內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銷售額開始下跌,2024年同比直降51.17%,單年銷售額跌至10億元以下(6.95億元)。
急劇萎縮的存量市場背后,卻是23家藥企(聯合申報,計算為1家)殘酷的爭奪戰。
近期,隨著雅賽利醫藥咨詢(上海)申報的進口5.2類仿制藥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獲批進口,率先成為國內首家視同過評品種、打響激烈的競爭戰后,幕后還有23家藥企已經在競逐之路上。
競爭格局,悄然生變。
重獲“新生”的抗感染藥
多黏菌素類藥物是一類具有重要抗感染價值的抗菌藥物,其發展歷程充滿了起伏與轉折。
多黏菌素于1947年被發現,是由多粘類芽孢桿菌產生的抗菌多肽。20世紀50年代,多黏菌素類藥物在臨床上用于治療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在日本、歐洲及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都曾被廣泛使用。
然而,由于其具有明顯的腎毒性和神經毒性,隨著更安全有效的抗菌藥物的出現,多黏菌素類藥物逐漸被替代,淡出了臨床。
進入21世紀后,在日益嚴峻的耐藥形勢下,尤其是碳青霉烯耐藥腸桿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等“超級耐藥菌”廣泛流行的背景下,人們被迫重新選擇多黏菌素這一老藥,使其成為了治療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線”。
在國內,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市場曾長期由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獨占。近日,雅賽利醫藥咨詢(上海)申報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獲批進口,并成為國內首家視同過評的產品,打破了上藥第一生化一家獨大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耐藥菌感染問題的日益嚴重,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臨床需求曾不斷增加,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藥智數據顯示,2022年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國內公立醫療機構銷售額高達15.95億元,達到銷售峰值,但在近兩年的銷售額逐漸回落,2024年跌至10億元以下。
圖1 2017年—2024年,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國內公立醫療機構銷售額
圖片來源:藥智數據
可以說,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在國內有過銷售高光時刻,但隨著市場需求減少,存量市場開始起伏不定。
更為殘酷的是,急劇萎縮的市場背后,卻有23家藥企(聯合申報,計算為1家)的競相追逐。
23家藥企「血戰」
隨著眾多藥企紛紛布局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其國內競爭格局逐漸白熱化。
國內23家申報
在國內市場,眾多國內藥企紛紛崛起,試圖打破原有的市場格局。
藥智數據顯示,健康元海濱藥業有限公司、博瑞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合肥億帆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廣東金城金素制藥有限公司等國內23家藥企(聯合申報,計算為1家)在近兩年時間內均提交了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上市申請,競爭態勢愈發激烈。
表1 國內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競爭格局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
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抗瘧藥領域的知名企業,在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研發上也投入巨大,其豐富的制藥經驗使其在產品質量和生產工藝優化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等大型綜合性制藥企業也憑借強大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在該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上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尤其是擁有廣泛的銷售渠道和完善的市場推廣體系,也將成為其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優勢,后續有望推動其在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市場中快速站穩腳跟并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進口產品“虎視眈眈”
近期,雅賽利醫藥咨詢(上海)申報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獲批進口,并成為國內首家視同過評的產品,為國內市場的競爭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
一方面,進口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具有較高的品質和國際認可度,在品牌影響力、研發實力和產品質量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這使得其在市場推廣過程中更容易獲得部分醫療機構和患者的信任,從而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進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相對較高,但其在進入國內市場后,可能會憑借其品牌和質量優勢,采取相對靈活的定價策略,對國內企業的定價和利潤空間產生一定的擠壓效應。
不過,進口產品也面臨一些問題,如進口產品在本地化服務方面相對不足,對于國內醫療機構的個性化需求響應速度可能較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其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擴大。
爭奪戰背后
年銷僅7億品種,卻引來23家藥企激烈競爭,國內藥企在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品種上的申報熱潮,成為醫藥行業“跟風效應”的縮影,也折射出國內藥企在研發過程中的一些深層問題。
首先,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銷售額并不算特別突出,但眾多藥企卻競相投入研發和申報,一方面,國內醫藥市場環境復雜多變,集采常態化使得藥品價格下降,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藥企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往往會將目光投向一些具有潛在市場需求的品種,但在研發速度或是品種前期立項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產品還未上市,產品的市場已經縮小。
另一方面,國內藥企在創新研發上整體投入和能力相對薄弱。與開拓全新領域或研發具有差異化的產品相比,對已有品種進行仿制或改進,技術門檻較低,研發周期相對較短,能夠更快地推向市場以獲取收益。在這樣的背景下,眾多藥企便一擁而上,扎堆申報這一品種。
跟風效應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被集中投入這一品種的研發和申報中,而一些更具創新性和臨床價值的項目卻可能因資源的匱乏而被擱置。這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浪費,也使得整個行業的研發效率和發展潛力受到限制。
要破解這種內卷局面,藥企需要從戰略層面進行深度思考和調整。首先,藥企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對新技術、新靶點等方面的研發投入,著力開發具有獨特優勢和差異化的產品管線。
其次,藥企應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技術轉移、合作開發等方式,使產品符合國際標準,不僅可以減輕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還能為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利潤回報。
最后,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應加強對藥企研發申報的引導。合理規劃產業布局,避免資源過度集中于少數品種,推動行業有序發展。同時,優化審評審批流程,鼓勵真正的創新和差異化產品,為有潛力的創新藥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發展空間。
藥企的跟風效應并非不可改變的命運。通過提升創新能力、拓展國際市場以及加強政策引導等多方面的努力,完全有可能擺脫這種內卷的困境,實現從“跟風者”到“引領者”的轉變。
參考來源:
1.藥智數據
2.https://mp.weixin.qq.com/s/WLqD754y4YxkUNPpxekObw
3.https://www.nmpa.gov.cn/zwfw/sdxx/sdxxyp/yppjfb/20250414152959179.html
4.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01/content_5671569.htm
聲明:本內容僅用作醫藥行業信息傳播,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藥智網立場。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