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軍印太司令長官帕帕羅遭遇了自己這輩子最無語的事:
在一場美國聽證會上,美國軍委會主席居然向他詢問了一個非?;闹嚨膯栴},那就是如果美國提升了武器交付速度,那么中國會感到害怕嗎?
直到這時候,帕帕羅才意識到,原來美國政客居然真的認為自己能擊敗中國...
擊敗中國
在聽到這個問題時,帕帕羅就預感不妙,因為這個問題直接揭露出了一個現象:
身為軍委會主席的美國政客,居然目前仍然認為美國要比中國強大許多,只需要稍微增加以下軍事壓力,中國就有可能屈服。
更讓帕帕羅絕望的是,不止是軍委會主席,周圍的其他美國議員居然也抱著同樣的想法。
而這么一群到目前為止還看不清現實的人,居然是國會里的姥爺,掌握著美軍軍費的增減和支出,決定著美軍的戰略部署。
可盡管如此,帕帕羅也不能直接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只能用較為委婉的方式做出了回應:我認為在防御上投入更多的資源資金,才是更加明智且具有性價比的選擇。
這個回答無疑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國內也出現許多指責帕帕羅軟弱的聲音。
這一切的一切,都不禁讓帕帕羅想起了自己曾經最瞧不起的那個人——馬克·米利。
馬克?米利是美軍四星上將以及前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他一度站在美軍權力架構的頂端,是美軍的最高領導人物。
在特朗普的第一次任期即將落幕之際,彼時的國際局勢本就波譎云詭,而特朗普一系列加劇中美關系緊張程度的言論,更是讓局勢愈發劍拔弩張。
在這樣的危急關頭,馬克?米利出于對局勢的深刻洞察和對全球穩定的考量,做出了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決定。
他秘密致電中國軍方高層,鄭重承諾:倘若美國政府下達攻擊中國的指令,他定會提前向中方發出預警。
這一行為的出發點是避免雙方因誤判或者沖動而陷入一場災難性的軍事沖突,畢竟一場中美間的大規模戰爭,其影響將是全球性的,帶來的破壞也是難以估量的。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這件事被媒體曝光后,瞬間在美國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
馬克?米利遭到了鋪天蓋地的指責,眾多人站出來對他口誅筆伐,稱他為 “懦夫”,甚至給他貼上了 “叛國者” 的標簽。
在當時的美國政治生態下,強硬的對華態度似乎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米利的行為被視為對這種 “正確” 的公然違背。
而在眾多指責者中,塞繆爾?帕帕羅尤為突出,那時的他堪稱美軍中最激進的鷹派代表人物之一。
對于米利與中方的秘密溝通,他強烈批判,在公開場合表達了自己對米利此舉的極度不滿,言辭間滿是斥責之意。
時光流轉至 2024 年,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帕帕羅被調任為印太戰區司令長,至此,他真正走到了對抗中國的最前沿陣地。
此時的他,才如夢初醒般地意識到,自己所面對的中國,并非如美國國內一些政客所描述的那般,是一個毫無威脅、可以隨意貶低的落后軍隊。
同時,也并非是美國軍方為了向國會爭取更多軍費,而過度吹捧的那種如同匹敵外星人般不切實際、讓人感覺虛假的假想敵。
現實中的中國軍隊,是一個實實在在、擁有強大實力,足已匹敵乃至摧毀美軍的恐怖對手!
中美對抗
當帕帕羅站在印太戰區的指揮中心審視中國空中力量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國空軍 “四位一體” 作戰體系的強大壓迫感:
以殲 - 20 為核心的五代隱形戰機群,已形成完整的戰術打擊鏈條 —— 殲 - 20 憑借其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能力,可在戰爭初期撕開敵方防空網絡。
搭配空警 - 500 預警機的戰場指揮中樞,能將戰場信息實時共享至整個作戰體系,運 - 20 加油機的列裝,則讓中國戰機的作戰半徑覆蓋西太平洋全域。
而攻擊 - 11 等察打一體無人機的加入,更實現了 “發現即摧毀” 的快速響應能力,這種體系化作戰能力,已超越了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傳統空中優勢布局。
更讓美軍感到壓力的是中國六代機的研發進展,在美國六代機還處于PPT階段時,中國六代機已經讓整個世界為之震動。
可以說,美國引以為傲的空中優勢正被逐步消解。
在海軍方面同樣如此,截至 2024 年,中國海軍現役主戰艦艇數量達 379 艘,其中驅逐艦、護衛艦等主力作戰艦艇 201 艘,而美國海軍同類艦艇僅 92 艘。
更具標志性的是,中國已建成 3 支航母打擊群,003 型 “福建艦” 配備的電磁彈射器性能優于美國 “福特” 號,其艦載機日出動效率比尼米茲級航母提升 50%。
不過相比于戰艦本身,中國的造船業更是遠超美國百倍。
英國勞氏船級社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商船新接訂單量達 3462 萬載重噸,占全球市場份額 55.2%,而美國僅 12 萬載重噸,中美產量差距達 288 倍。
在總噸位上,中國年交付商船 2510 萬噸,美國僅 2.1 萬噸,差距超過 1195 倍。
這種工業能力直接轉化為戰時動員潛力,中國江南造船、大連造船等六大造船基地,可在戰時將民用船塢快速改造為軍用艦艇生產線。
2022 年某民用造船廠曾在 45 天內完成兩艘 022 導彈艇的緊急改裝。
相比之下,美國僅存的幾家軍用造船廠(如紐波特紐斯船廠)因壟斷經營效率低下,一艘 “弗吉尼亞” 級核潛艇的建造周期長達 8 年,且成本超支 40% 以上。
反觀美軍,還面臨著種種困難,就比如遠離本土導致的脆弱后勤體系,印太戰區美軍 70% 的物資需從本土跨太平洋運輸,單次補給周期長達 3 周,真要發生了什么岡本來不及。
可在與此同時,美國議會老爺們卻還做著輕松快速擊敗中國的美夢。
只能如果這種狀況繼續保持下去,那么美國失敗已經是注定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