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邀約,來與數十萬年前的“北京人”打個招呼吧。4月22日,“我”從遠古走來——周口店遺址文化展在河北博物院正式揭幕,引發了諸多石家莊市民的濃厚興趣。
在浩瀚的時間長河中,人類文明的曙光最初如何點亮?幾十萬年前的遠古人類如何以智慧和勇氣開啟生存的篇章?周口店遺址,這座被譽為“人類遠古文化寶庫”和“古人類學圣地”的世界文化遺產,以厚重的歷史積淀為我們揭開人類起源的神秘面紗。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的周口店遺址,自1921年發掘至今共發現27處具有學術價值的化石地點。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在猿人洞發現第一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而震驚世界,被譽為“中國科學界摘取的第一塊金牌”。周口店遺址不僅保存著東亞大陸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更以連續疊壓的文化堆積,構建起舊石器時代研究的“地質年表”。1987年,周口店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本次展覽由河北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主辦,分為“驚世發現”“‘北京人’”“山頂洞人”“其他化石地點”“科學研究”“國寶尋蹤”和“保護發展”七大板塊,精選116件(組)展品,包括古人類化石復原模型、遺址出土石器工具及動物骨骼化石等,系統梳理周口店遺址的發掘歷程與研究成果,生動呈現了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副館長隗建華說,此次這個展覽巡展至河北,既是兩地院館聯盟合作的實踐,也是文化資源跨區域流動的范例:“當我們凝視展廳中精美的石器,看到的不僅是古人類的生存智慧,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原始印記。從打制石器的精益求精,到山頂洞人的骨針飾物,這些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碼,恰與河北泥河灣遺址群、磁山文化形成時空對話,共同勾勒出華夏文明晨曦的壯闊圖景。”河北博物院副院長王然表示,希望通過該展覽讓更多人了解遠古人類的世界,感受人類演化波瀾壯闊的歷程:“特別是激發更多的青少年產生對人類起源和歷史文化的探索熱情,通過感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生命力,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諸多石家莊市民對“北京人”的印象主要來自歷史課本里那張頭像圖,該展覽則令生活在幾十萬年前的他們面貌更加清晰。“依據出土的‘北京人’肢骨,科學家推算出他們的平均身高,男性約1.56米,女性約1.44米。‘北京人’的股骨后面有股骨脊,表明能直立行走。”昨天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講解員蘇思現場為大眾進行講解。她介紹說,自1921年發掘以來,在第1地點(猿人洞)共發現“北京人”頭蓋骨化石6顆,頭骨殘片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顆,鎖骨1件等,代表40余個男女老幼個體。迄今周口店遺址的發掘研究仍在繼續,發掘研究成果豐富。2007年中國和美國科學家通過對田園洞人趾骨化石研究推斷,當時的古人類已經懂得用穿鞋的方式保護自己的腳,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穿鞋的古人類。這項研究被美國《考古學》雜志評為“2008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曾經科學家將人類開始穿鞋的時間確定為距今約3萬年前,而對田園洞人類化石的研究結果又將人類穿鞋的時間提前到了4萬年前。”蘇思說。
據了解,該展覽將展至5月18日。
來源:燕趙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