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在中美關稅戰錯綜復雜的歷史時代背景,尤其我國農牧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需要怎樣的世界級企業,需要怎樣的偉大企業家,需要怎樣的企業家精神。
他們掌舵的企業如何代表中國引領世界農業的發展,類似ABCD四大糧商在國際農業上具有話語權,縱向歷史,橫向同行,總覽時代。
中國農牧行業的發展歷程中,每一代領軍企業的崛起都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和市場需求密切相關。中國農牧業的發展已歷經四代領軍企業(正大、新希望六和、溫氏、牧原),每一代的崛起都伴隨著技術突破、模式創新和財富分配變革。那么,誰能成為第五代領導者?我們可以從行業趨勢、商業模式、創新二次分配、解決時代命題四個維度分析可能的候選者。
作者 | 蘇若晶、劉鑫
編輯丨龍振輝
中國農牧企業的崛起
一,第一代領導者:正大集團(正大中國)——外資引入與全產業鏈雛形
1,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代),中國農牧業以小農經濟為主,生產效率低,物質缺乏時代,亟需資本和技術輸入。
2,成功原因
外資先行者: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農牧企業,帶來先進飼料技術(如配合飼料)和規模化養殖理念。
全產業鏈布局:從飼料(正大康地)到養殖(肉雞、生豬)、食品加工(卜蜂蓮花),形成閉環。
“公司+農戶”模式雛形:通過合同方式帶動農戶,提升產業效率。
1981年正大集團拿到深圳市0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
3,標志性影響
正大引入現代飼料工業體系,奠定中國現代飼料科技的基礎,中國飼料界黃埔軍校,培育一批飼料企業家,推動中國飼料工業從無到有,奠定現代化養殖基礎。
禾豐牧業董事長金衛東、匯海集團董事長林海春、云南神農董事長何祖訓、澳華集團董事長王平川等均出自正大系。
二,第二代領導者:新希望六和——本土崛起與資本并購縱橫捭闔時代
1,時代背景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中國農牧業進入快速規模化階段,飼料需求爆發。
2,成功原因
飼料產能壟斷:通過并購快速擴張,成為全球最大飼料生產商之一。
本土化優勢:相比正大,更熟悉中國農村市場,渠道下沉至縣域。
產業鏈延伸:從飼料向養殖(禽、豬)、食品(美好火腿腸)拓展。
3,標志性事件
2005年,新希望以收購六和集團51%股權(后逐步增持至100%), 新希望獲得六和的禽產業鏈體系(彌補自身短板),六和借助新希望的資金和上市平臺加速擴張,雙方共同打造飼料-養殖-食品全產業鏈模式。
并購前,新希望飼料銷量約300萬噸(2004年),六和約400萬噸,并購后,新希望六和2006年銷量突破1000萬噸,國內首個突破千萬噸級飼料企業,超越正大,成為行業第一。
2011年,新希望六和營收突破7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農牧企業。
三,溫氏集團(第三代領導者)——“公司+農戶”模式引領時代
1,時代背景
2000年代中后期,散養戶退出加速,行業需低成本規模化解決方案。
2,成功原因
輕資產模式創新:將“公司+農戶”做到極致,公司負責種苗、飼料、技術,農戶代養,快速擴張產能。
垂直整合能力:掌控種豬育種(華農溫氏)、飼料、屠宰全鏈條。
信息化管理:早期投入ERP系統,協調數萬農戶生產。
抗風險能力:分散養殖降低疫病集中爆發風險。
3,標志性影響
2015年11月,溫氏集團成功吸收合并大華農,市值一舉突破2000億元,創造中國農業神話,2016年溫氏成為全國首家凈利潤超百億的農牧企業,新希望六和、大北農、海大、雙胞胎等行業龍頭,紛紛效仿溫氏“公司+農戶”模式,砸重金布局生豬養殖,“公司+農戶”模式影響至今,彼時溫氏一家生豬出欄量比第二到第十名的總和還多,給行業帶來深刻變革和影響。
四,第四代領導者: 牧原股份——自繁自養模式領風騷,工業化養殖與技術顛覆
1,時代背景
2018年前后,環保壓力、非洲豬瘟倒逼行業升級,散養戶加速退出。
2,成功原因
全自養工業化模式:自建大型養殖場,統一管理,效率遠超“公司+農戶”。
3,成本控制極致:
通過自動化(智能飼喂、環控)、低玉米豆粕配方(育種優化)實現行業最低成本。
4,標志性影響
生物安全壁壘:非洲豬瘟期間,封閉式管理、二元回交模式使存活率、產能增長率領先行業。
資本驅動:借助上市融資瘋狂擴產,2020年凈利潤達到驚人的275億元,2021年出欄量超4000萬頭(全球第一)市值最高突破4000億元,創造了資本神話。重新定義養殖標準,不僅中國養豬結構,還改變了中國農牧業格局,牧原的出欄總和比第二到第十的總和還多,推動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自繁自養大行其道,但也引發重資產投資下大企業的爆雷,如正邦科技、傲農、天邦等。
四代領導企業創新改變二次分配模式
事實上,中國農牧行業每一代領軍企業的崛起,不僅僅是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更是生產關系變革和財富分配機制的創新,從而催生了一批新的利益群體和富豪群體。
農牧行業的領導代際更迭,本質是“生產力進步→生產關系調整→財富重新分配”的循環。每一代領導者都通過重塑行業規則,讓一批新人登上財富舞臺,而舊勢力逐漸退出。未來的贏家,一定是能同時解決“技術、資本、分配”三重問題的企業。
我們可以從“財富創造邏輯”的角度,重新梳理各代領導者的影響。
一,正大集團(第一代)——外資技術輸入,催生“飼料創業富豪”
1,生產關系變革
打破傳統小農經濟,引入工業化飼料生產模式。
通過技術培訓(如飼料配方、養殖管理)賦能本土經銷商。
2,財富分配結果
一批飼料代理商和區域經銷商成為首批千萬級富豪(如各地正大飼料總代理。
帶動了中國本土飼料廠的萌芽(如禾豐牧業董事長金衛東等),培育一批飼料企業家和飼料高管精英。
3,本質
物質缺乏時代,外資技術本土化過程中的“渠道紅利”。
二, 新希望六和(第二代)——并購擴張,成就“職業經理人富豪”
1,生產關系變革
通過資本并購整合行業(如六和集團、本香農業),取代家族式經營。
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強調績效考核和股權激勵。
2,財富分配結果
-一批飼料行業職業經理人通過高薪+期權實現財富自由(如六和系高管并購后獲得新希望股票)。
- 并購標的創始人套現退出(如六和創始團隊部分成員套現后轉型投資)。
3,本質
中國高速發展時代,資本整合的“管理紅利”和“并購套利”。
三, 溫氏集團(第三代)——“公司+農戶”模式,孵化“養戶富豪”
1,生產關系變革
將分散農戶納入工業化體系,農戶出場地和勞動力,溫氏出技術、種苗、飼料。
利潤分成模式(農戶賺代養費,溫氏賺產業鏈利潤)。
2,財富分配結果
一批規模化養戶年收入從幾萬躍升至百萬級(如廣東云浮的溫氏合作養戶)。
3,員工持股
溫氏員工通過內部股權激勵(2015年上市)批量誕生億萬千萬富翁(溫氏上市造富3000名員工)。
4,本質
輕資產擴張下的“合作紅利”。
四, 牧原股份(第四代)——自繁自養工業化,締造“養殖新貴”
1,生產關系變革
全閉環自營模式,用資本取代農戶,工人變“產業工人”(如智能化豬場技術員)。
通過股權融資和債券擴張,資本與技術深度綁定。
2,財富分配結果
-牧原高管和核心員工,憑借持股成為億萬富豪(如秦英林家族2021年登頂河南首富)。
- 上游設備供應商(如環控企業)和下游屠宰企業(如雙匯)受益于牧原的規模化采購。
- 但傳統散養戶被徹底擠出市場,財富向頭部集中。
4,本質
非洲豬瘟特殊歷史時期下,加速資本密集型時代的“壟斷紅利”。
破解新時代的"農業不可能三角"
我國農業不可能三角"指在環保約束、消費升級和盈利可持續三者間取得平衡的難題。
沒有企業的時代,只要時代的企業。 領導企業要解決時代命題,下一代企業是誰,首先要問,下個時代的命題是什么,這個命題會催生什么企業類型企業?
一、時代命題的演變邏輯
1. 正大時代(1980-1995)
- 命題:如何從"無"到"有"?
- 破局:外資技術+工業化生產,解決農業基礎薄弱與飼料工業化空白問題
- 終結:1995年配合飼料普及率達60%,使命完成
2. 新希望時代(1995-2010)
- 命題:如何從"有"到"夠"?
- 破局:資本并購+產業鏈整合(解決規模效應問題),響應市場經濟轉型與農業現代化需求,破解傳統養殖低效與產業鏈分散難題。
- 終結:2010年CR10飼料企業市占率達35%,格局定型。
3. 溫氏時代(2010-2018)
- 命題:如何從"夠"到"好"?
- 破局:組織小農戶升級(解決共同富裕問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在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背景下,探索分散農戶與規模化生產的銜接路徑
- 終結:2018年農村常住人口跌破40%,模式失效
4. 牧原時代(2018-2023)
- 命題:如何從"好"到"精"?
- 破局:工業反哺農業(解決生產效率問題),應對環保壓力、疫情防控與產業升級需求,破解傳統養殖污染與生產效率瓶頸。
- 終結:2024年生豬養殖自動化率超70%,紅利見頂
二、2024-2035的新時代命題
核心矛盾:在"碳中和+消費升級+人口結構逆轉"下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表現為:
1.食品安全問題突出,2023年農業農村部抽檢:畜禽產品合格率98.8%,但消費者感知合格率僅72%(中國農業大學調研)
2. 消費需求分化:2035年預制菜市場達5萬億,有機食品增速25%+
3. 生產要素重構:農業從業人員平均年齡55歲,AI替代率需達40%
如何用更少的資源(土地/人力/環境容量),生產更優質的食品,同時保持商業可持續?下一代中國農牧企業的核心命題:破解"后工業化時代"的不可能等三角。
中國農牧業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傳統增長模式面臨根本性挑戰,新一代領軍企業必須進行科技創新和模式升級,帶領中國乃至世界市場從存量競爭到增量競爭。
下一代領導者必定是能構建"技術可驗證+模式可追溯+價值可感知"食品安全體系的企業以及AI大時代提升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問題。這場競賽中,擁有自主檢測技術的科技公司、實現全鏈可控的垂直整合商、打造透明品牌的創新者最有可能勝出。食品安全和科技不再只是成本項,而將成為最核心的競爭力壁壘。
誰能成為第五代農牧業領導者?
全球局勢風云交匯,未來第五代領導者不僅要引領全國,更要參與世界農業歷史進程,推進全球農業高質量發展,在全球農業競爭上具有話語權。
一、第五代領導者的核心能力
未來的行業領導者需具備以下特質:
? 技術驅動(生物育種、AI養殖、低碳技術)
? 全產業鏈整合(從飼料到食品品牌化)
? 抗周期能力(期貨、保險、多元化業務)
? 國際化布局(東南亞、非洲、南美、中東)
? 政策適應力(碳中和、鄉村振興、食品安全)
二、第五代領軍企業的候選名單
一)海大集團(飼料龍頭,向全產業鏈延伸)
優勢:
1,全球飼料第一,全球水產飼料第一,種苗+動保+飼料+養殖小產業鏈閉環體系,技術壁壘高(種苗選育)。
2024年飼料銷量2652萬噸,2030年挑戰5150萬噸,前無古人的星辰大海歷史記錄。,
2,向生豬、禽養殖拓展,2024年生豬出欄超600萬頭,增速快。
3,探索布局水產多品類養殖,如對蝦、生魚、鱖魚、海水魚等
4,快速國際化布局(東南亞、印度、埃及、南美等)。
挑戰:
1,水產養殖風險高,體系尚未健全,養殖成本優勢尚未顯現。
2,生豬養殖成本高于牧原,需持續優化。
- 食品端品牌化不足(對比正大)。
潛力:
若能在“水產養殖+生豬養殖+流通+食品品牌”端突破,可能成為第五代領導者。
前四代領導企業均出自畜牧行業,如果海大能成為第五代領導企業,將成為首家水產領導型企業,也說明水產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二)雙胞胎集團(飼料+生豬養殖的黑馬)
優勢:
1,企業效率高、執行力強,中國豬料外銷量第一。
2,飼料銷量全國前三(2024年超1600萬噸),低成本策略,(微利快周轉)類似早期新希望。
3,生豬養殖快速擴張(2024年出欄超1600萬頭。
4,數字化養豬(與華為合作智能養殖)提升效率。
未來三年3000萬噸飼料、3000萬頭豬。
挑戰:
- 品牌知名度低于牧原、溫氏。
- 資金壓力大(重資產擴張需持續融資)。
全球化布局略慢。
潛力:成功兼并了正邦,整合正邦上市平臺,若能在成本控制+資本運作+國際化上超越牧原,可能成為新巨頭。
三)圣農發展(白羽肉雞龍頭,向食品端突破)
優勢:
- 中國最大白羽肉雞全產業鏈企業(種源自主,打破國外壟斷)。
- 食品業務(預制菜、熟食)增長快(2023年營收占比超30%)。
- 抗周期能力強(雞肉價格波動小于生豬)。
挑戰:
- 行業天花板較低(雞肉市場規模約為豬肉的1/3)。
- 需拓展豬肉、牛肉等新品類。
潛力:若能將“白羽肉雞模式”復制到其他肉類,可能成為綜合性蛋白供應商。
四) 牧原、溫氏們(能否自我顛覆?)
牧原仍是全球最大生豬養殖企業,研發投入高(育種、飼料配方、智能養殖), 布局屠宰和食品(“牧原肉食”品牌)但是,行業天花板顯現,需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比如牛羊等,重資產模式在豬價低迷時現金流壓力大。潛力:如果能在“食品品牌化+種豬技術出口+國際化”上突破,可能延續領導地位。
五)跨界競爭者
AI時代,生物合成等各種技術創新碰撞,層出不窮,難以預判,猶如Deepseek橫空出世改變人工智能格局,具體在農牧業上可能性很小,短期難成領導者,但可能改變行業游戲規則。
第五代領導者更可能是“技術+資本+食品”三強融合的企業,目前海大、雙胞胎、圣農各有機會,但需在關鍵領域突破短板。傳統巨頭(牧原、溫氏、新希望)若不能自我革新,可能會被新模式取代。
誠然,正大嘉吉這些百年企業經歷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多代企業掌舵者更替等各種挑戰,中國企業登頂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距離這天越來越近。
原創聲明
撰文:蘇若晶
來源:《農財寶典》新牧網
編輯:龍振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