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我愛你,塞北的雪》等歌曲為廣大民眾熟知和喜愛的歌唱家,出生在山東菏澤的一個叫做“彭莊”的小鄉村。彭莊村原來屬于菏澤鄆城縣黃堆集鄉,后來曾劃歸鄆城大人鄉,現在屬于鄆城張營街道。
1999年,歌唱家拿出多年積蓄的十幾萬元,為家鄉彭莊捐建了一座小學。據當地人介紹說,建這所小學時,“她把錢交給哥哥彭迎存,由他負責監督施工。”
現在,這所小學被命名為麗媛小學。在學校大門的兩側,分別有兩個金黃色的大字,一邊寫的是“厚德”,一邊寫的是“載物”。
在學校斜對面,開有一家小商店。據店主回憶說,學校落成那一天,“風把(國)旗吹得呼呼響”;那天,歌唱家來到彭莊村參加落成典禮,“她告訴孩子,要珍惜讀書的機會”。
麗媛小學
彭莊村民為歌唱家立的碑
為頌揚歌唱家捐資助學之美德,讓“浩蕩仁風惠后世,大善之舉傳千秋”,彭莊村全體村民于2000年6月1日,專門在校內教室前立了一塊“建校功德碑”。
歌唱家的初中、高中都是在鄆城一中就讀的。鄆城一中是菏澤最好的中學之一。歌唱家高中時在21級8班,當時的音樂老師叫高承本。歌唱家的父親,當時是鄆城縣文化館的館長,母親是縣豫劇團的演員,彼此都很熟,高老師的愛人還是歌唱家小學時的老師。
1977年、歌唱家15歲時,要去山東濟寧參加藝校的入學考試,可當時、弟弟生病住院,父母不能陪她去,就委托高老師帶她趕考。她憑著一曲《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考入山東五七藝術學校(1978年底改為山東藝術學院)中專部。
師恩難忘。后來,歌唱家曾贈與高承本老師一塊題有“恩重情深”的牌匾。1995年,鄆城一種建校45周年時,歌唱家專程買了兩架鋼琴,一架送給了母校,一架贈給了恩師高承本,并到場一連演唱了《父老鄉親》、《在希望的田野上》等4首歌曲,并用鄆城話向鄉親們問好。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暨高承本老師從事聲樂教學40周年時,歌唱家發出倡議,為高老師舉辦一個專場音樂會。當時在省軍區的郝鳳琴、山師大的宋春燕等三十多個在音樂方面頗有成就的學生悉數到場,從《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到《報答》唱得聲情并茂,把高老師感動得老淚直淌。
麗媛藝術樓
正如歌唱家在歌曲里唱的那樣,“樹高千尺不忘根”,歌唱家一直對家鄉、對母校一往情深。1999年,也就是捐建麗媛小學的同一年,歌唱家還拿出自己多年積蓄的47萬元,在母校校園的西南角建了一座教學樓。
這座樓,現在被命名為“麗媛藝術樓”。據鄆城一中保衛科趙科長介紹說,藝術樓落成時,歌唱家回來參加了慶祝典禮、并剪了彩。
到了2010年,學校建校60周年時,她特地發來賀信感恩母校。在信中,她這樣寫到:“作為從鄆城一中走出的普通學子,幾十年來母校的優良傳統對我影響甚深,成為我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