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4月19—20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歷史地位”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辦。與會學者從中國與世界、宏觀與微觀、文化與社會、歷史記憶與話語權建構等多個層面,深入探討了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研究等議題。
與會學者達成以下共識: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早開始、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挖掘多國多邊新史料是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實現新突破的必然要求;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對話融合是抗日戰爭研究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歷史研究賦能;必須牢牢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特別是抗日戰爭的學術話語權。
以世界眼光認識抗戰的重大意義
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陳云松表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從陷入深重危機到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民族獨立奠定了堅實基礎,更以巨大犧牲支撐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格局,深刻改變了20世紀的歷史走向。深入發掘東方主戰場的戰略價值與歷史貢獻,既是對這段光輝歷程的學術深耕,更是以歷史主動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和美化戰爭傾向、守護中華民族共同記憶、提升歷史真相的國際聲量、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
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雜志社總編輯焦兵提出,關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至少有四個基本事實不能否認,更不能忘卻。一是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二是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三是中國人民是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根本力量,四是獨立自主、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抗戰勝利的基本經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最早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且持續14年之久,并將日本數百萬軍隊牽制在中國大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軍主力也無法從中國東北進攻蘇聯,或派大軍增援東南亞戰場。由此可見,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謙平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侯中軍提出,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了東方民族的反法西斯同盟,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了東方樣板。在籌備聯合國制憲會議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軍民的抗日貢獻為世界公認。首都師范大學國別區域研究院教授劉文明表示,從人類文明史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捍衛文明、反對野蠻的戰爭,這一意義在中國戰場尤為明顯。一方面,日本在東亞的反文明暴行比德國和意大利更早表現出來;另一方面,中國人民不僅在世界上率先打響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堅決捍衛人類文明,而且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形成的延安精神,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共產國際(第三國際)自1919年3月建立之初,就把推動包括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在內的國際反帝反戰運動視為重要任務。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建華研究發現,共產國際對中國戰場的評估,經歷了從“地區沖突”到“局部戰爭”再到“東方反法西斯中國主戰場”的重大轉折。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梁志表示,雖然共產國際在反法西斯路線及其推行機制方面存在某些不足,但它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仍舊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多重維度深化中國抗戰史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曹大臣關注到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的“對日戰爭宣言”。他表示,該宣言比國民政府的對日戰爭宣言早了9年,它并非“紙上的口頭抗戰”,而是落實到軍事行動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的“對日戰爭宣言”政治影響深遠,從“宣戰”角度視之,具有國際法意義。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時期的經濟決策為研究戰爭與經濟的互動提供了重要歷史案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新生提出,日本戰時經濟決策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集中決策權力實現經濟統治,進而將國家資源導向戰爭機器的運轉,不過這一過程受制于日本明治時期以來構建的國家體制與戰時特殊的國內外形勢。
“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持的偽政權在華推行的鴉片毒化政策,是其全面侵華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慶葆表示,日偽在華推行鴉片毒化政策的危害不亞于武裝侵略,其本質是一場針對中華民族的“慢性種族滅絕”行為,是日本帝國主義反人類罪行的又一重要證據。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依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威廉·韋伯的檔案,深入研究了其對南京大屠殺責任的思考。他表示,韋伯在思考中提出很多問題,如日軍所謂“事變”的陰險含義、誰應對南京大屠殺負責等。
全面抗戰爆發以后,中國軍民進入全面奮起反抗階段。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梁晨通過量化分析發現,以留學生為核心的現代知識群體,是中國能夠堅持獨立抗戰的重要基礎之一。十年來,南京師范大學歷史文博學院教授張連紅的課題組先后采訪了1442名抗戰老兵,獲得3000余小時的第一手訪談視頻資料,目前已經整理文稿800余份。戰時士兵的愛情、親情、友情和軍民關系,雖然具有個性且較零散,但這些小人物的感人故事匯聚成有細節、有溫度的歷史,是抗戰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破世界史與中國史研究壁壘
張生表示,抗戰史研究到了重要轉折點,應堅持國際視野的在地化、本土關懷的國際化,將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研究。焦兵提出,抗戰史研究本身就不是一個純粹的中國史問題,有必要將抗戰史放在整個世界歷史背景下研究,挖掘散落世界各地的抗戰史史料;既要研究抗戰如何深受世界因素影響,又要研究抗戰如何影響世界歷史走向,其中蘊含著許多尚未開墾的研究領域。
梁志提出,可以進一步關注俄羅斯檔案中有關共產國際與非洲、拉丁美洲共產黨關系的討論,中印緬三邊關系在二戰中對中國戰場的意義等議題,進一步深化對東方主戰場的理解。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美平建議,從世界范圍內關注毒品問題,如日本在戰時不僅在其統治范圍內有鴉片種植基地,還從土耳其和伊朗進口鴉片。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陳海懿提到,在抗日戰爭研究中,學者們更多關注的是大國,也要關注小國發揮了什么作用。
與會學者還討論了深化抗戰史研究的設想。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孫揚提出,可以從世界史介入,將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對抗戰史的敘事和中國近現代史的國際化視野結合起來。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峰認為,抗戰史研究可以關注基層士兵的戰斗經歷、普通民眾的日常生存狀態、特定區域社會經濟的細微變化,還可以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抗戰中發揮的作用。
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雜志社副社長竇兆銳表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和抗日戰爭研究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指導,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最大程度地提升學術研究的學理性。要進一步挖掘各國相關史料,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研究和闡釋,并圍繞相關研究構建中國特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敘事。要牢牢把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的主導權,在與國際學界的交流中引領學術潮流。
會議由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雜志社、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主辦,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協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支持。
(本報記者 吳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