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泥窩社區與廣元澄明食品產業園企業廣元翠翠食品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土地租賃協議,沉寂三年的“花花世界”項目用地迎來轉機,標志著一場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底色、以“產業興農”為使命的政企合作實踐正在利州區寶輪鎮悄然展開。
這片閑置多年的土地,將蝶變為產業經濟種植示范園,通過“原料基地+中央工廠”模式,打通從田間到車間的現代農業產業鏈,實現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盤活閑置資源、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寶輪鎮與廣元翠翠食品有限公司攜手蹚出了一條助農惠企的雙贏之路,為現代農業產業鏈的構建與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需求導向破難題 政府搭橋解企業“原料之渴”
在一次例行“企業大走訪”活動中,寶輪鎮政府捕捉到廣元翠翠食品公司亟需穩定原料供應的關鍵需求,隨后便立即安排企業“服務特派員”與公司對接溝通,迅速啟動資源匹配機制,有效促進企業的困難第一時間得以解決。
“園區水電氣三通,距工廠僅數公里,特別適合建設原料基地。”泥窩社區黨支部書記鮮楠指著已啟動土地整理的現場介紹道。此刻,示范園外的挖掘機正轟鳴作業,預計7天內完成土地平整,為后續搶抓農時種植原料蔬菜做足充分準備。
企業方負責人楊玉坡算起經濟賬:“在當地建基地后,每年可節省原料運輸成本180萬元,新鮮度的提升能使產品優質率提高5%以上。”作為鍋圈食匯核心供應商,企業投資5000萬元建設的現代化工廠即將投產,日處理紅薯藤尖等原料60噸的需求,催生了“家門口”的種植基地。
閑置地變“聚寶盆” 三鏈融合激活鄉村經濟
盤活土地資源僅是第一步,如何讓土地“生金”、農民增收才是關鍵。該示范園創新采用“全株利用”模式,打破了傳統紅薯種植僅取塊根的局限:紅薯藤尖種植35~40天開始采收,持續6個月的采摘期可實現畝產1.5-2.5噸,畝均產值達萬元,莖葉直供企業加工預制菜,塊根用于深加工,真正實現“吃干榨凈、物盡其用”。
“現在既有租金又能務工,生活更有奔頭了。”泥窩社區居民楊林山站在正在平整的土地旁笑著說道。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訂單合作模式,泥窩社區農戶不僅能獲得穩定的土地流轉收益,還可通過社區勞務合作社,靈活參與園區日常管理及采收期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合作社根據企業需求精準匹配崗位,既解決了企業季節性用工短缺問題,又為轄區居民提供了穩定的就近就業渠道。
目前,合作社已吸納20戶農戶,通過“訂單派工+彈性排班”機制,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此外,村集體通過參與基地運營管理,進一步壯大了集體經濟,形成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企業增益”的良性循環。
輻射帶動謀長遠 一產“接二連三”串起產業鏈
當前,寶輪鎮正構建“1+N”產業聯動體系,以泥窩社區275畝示范園為核心,規劃建設輻射周邊村社區發展專項種植基地1000余畝,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未來將以示范園為核心,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企業所需原料,開發研學體驗項目,推動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寶輪鎮人大主席肖洪偉說道。
為確保原料品質與產能穩定,寶輪鎮組織農業專家與企業技術員組建服務專班,全程指導種植標準。同時,提供“媽媽式服務”,從土地流轉到產銷對接提供全流程護航。“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川北地區現代農業融合示范標桿,讓產業鏈向高端延伸,真正實現富農強企。”肖洪偉說。
今年來,寶輪鎮政府以“有呼必應”的服務精神,為企業排憂解難,將企業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通過政企聯動的生動實踐,不僅破解了土地閑置與原料短缺的雙重困局,更探索出一條以產業振興撬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丁龍鳳 李霞)
來源|中國輿情、利州區寶輪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