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博主發布的武漢生鮮市場買魚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顧客遭遇商家“免費宰殺”的“熱情服務”,卻在拒絕后遭對方以秤砣威脅。這場看似尋常的交易背后,折射出消費市場中暗藏的諸多玄機,更暴露出消費者在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層面可能面臨的侵害。
博主在武漢某生鮮市場購買活魚時,商家一反常態主動提出免費宰殺。面對這一“反常操作”,顧客婉拒后竟遭商家連環“逼宮”:先是要求更換活魚,后又以“提前說明”為由指責顧客“故意找茬”,甚至情緒失控揮舞秤砣,險些釀成危險。視頻中商家從“殷勤”到“暴戾”的180度轉變,讓圍觀網友直呼“細思極恐”
為何商家對宰殺服務如此執著?網友的犀利分析直指核心:現場宰殺可“神不知鬼不覺”處理魚腹,掩蓋注水、塞異物等缺斤短兩手段。
2023年,廣州消費者張女士在某水產市場購買鯽魚時,商家主動提出免費宰殺。張女士拒絕后自行回家處理,卻發現魚腹中塞有約50克鐵塊。經投訴后,市場監管部門介入調查,發現該商家長期通過宰殺服務掩蓋“魚腹藏物”行為,最終被處以罰款并責令整改。
2022年,北京消費者王先生在超市購買活魚時,商家以“免費宰殺”為由強行處理。王先生堅持自提后,回家發現魚腹積水嚴重,魚體重量虛高。經檢測確認為注水魚,王先生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退一賠三,最終獲賠500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宰殺服務差異頗大:博主所在地商家“強推宰殺”,而部分城市顧客主動要求卻需額外付費。這種割裂現象恰恰暴露行業灰色地帶——當宰殺從“服務”異化為“套路”,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便被粗暴踐踏。更令人警惕的是,商家動輒以暴力威脅維權顧客,折射出某些市場長期存在的監管盲區。
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服務,商家不得以任何理由強制提供服務或捆綁銷售;若對商品重量存疑,可要求使用公平秤復稱,并保留購物憑證及視頻證據;發現缺斤短兩、注水等行為,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退一賠三,情節嚴重者可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
2021年,上海消費者陳先生購買螃蟹時發現重量異常,經復稱少200克。商家辯解“水分蒸發”,但陳先生出示購物視頻證明稱重后立即復稱,最終商家全額退款并道歉。
鮮活水產交易本應是透明陽光的買賣,但當宰殺刀變成威脅顧客的兇器,當公平秤淪為商家斂財的工具,這場圍繞魚腹展開的博弈,終需以法治與監管之力撥開迷霧,還市場一片清朗。消費者唯有增強維權意識,善用法律武器,才能避免成為“宰殺服務”套路下的沉默羔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