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阿姨今年60歲,患有高血壓多年,自從確診后這些年一直靠吃降壓藥來控制血壓,好在血壓一直控制得還算穩定。
然而就在上周末,她卻突然感覺到全身乏力,雙腿無力,在下樓時差點跌倒,好在當時家人在身邊,被緊急送往醫院。經過檢查后發現其血鉀為2.78mmol/L,其他檢查并沒有什么大問題。
醫生考慮是長期服用降壓藥引起的低鉀血癥,經過處理趙阿姨的血鉀恢復了正常,癥狀也慢慢消失了。
但這也給很多高血壓患者,尤其是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的患者敲響了警鐘。
因為在確診高血壓后,大部分人都需要長期吃降壓藥,雖然這有助于控制血壓,但同時也會對人體的肝腎等臟器造成一定的損傷。另外有些降壓藥還可能促進尿液排出,當一些物質隨著尿液排出后,身體便可能出現各種不適,如果不加以重視,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長期吃降壓藥,身體出現5個變化要重視
①出現低血壓癥狀
有的人長期服用降壓藥,以為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從來不監測血壓。其實哪怕你堅持用藥,也要做好血壓監測,尤其是在出現乏力、眩暈、無力和心跳加速等癥狀時。因為降壓藥的降壓作用是沒有“下限”的,一旦用藥過量或者用藥不當,就可能導致血壓下降過度,從而出現藥物性低血壓的問題。
特別是夏季來臨,伴隨著大量出汗以及高溫擴張血壓,血壓也會跟著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長期服用降壓藥的患者在這種時候更要注意低血壓的發生。
②持續性干咳
作為人體的應激反應,咳嗽有利于幫助我們排出體內的異物,減少有害物質的沉積,所以我們在感冒或者異物卡喉時,會忍不住咳嗽。
而在服用某些降壓藥后,也可能導致干咳的出現,最典型的就是普利類降壓藥。因此,你平時身體一切正常,在服用這類藥物后出現干咳癥狀,一定要重視。
③臉紅心悸
有些降壓藥在服用后可能會出現頭部脹痛、臉紅心悸等不適癥狀,最典型的就是鈣離子拮抗劑,比如硝苯地平和非洛地平等。
因此,在服用這類降壓藥后出現相關癥狀,一定要積極和醫生溝通,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減少用藥量或者選用其他類型的降壓藥。
④食欲不振
在服用降壓藥時,因為藥物可能在肝臟和消化道等處淤積、滯留,所以患者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的問題。另外,如果機體對藥物有不適應或者應激反應,還可能出現腸胃陣痛和蠕動延緩等問題,從而出現食欲不振和腸胃不適等消化道癥狀。
與此同時,在服用降壓藥期間,還有可能對人體內的鈣離子濃度產生負面效果,從而導致體液滲透壓失衡,這些也會加劇腹部不適癥狀。
⑤腳踝水腫
在降壓藥物中,地平類降壓藥比較常見,常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以及高血壓合并穩定性心絞痛患者。
而在使用這類藥物時,有一種很常見的不良反應,也就是下肢水腫,臨床數據顯示,其發生率約為4-12.5%。所以,在服用地平類降壓藥時,如果發現下肢水腫,尤其是腳踝水腫,一定要引起重視。
長期服用降壓藥,這3個錯誤千萬別犯
①隨意停藥
有的人平時根本不注意血壓監測,尤其是看到血壓降下去后,自以為沒事了,選擇擅自停藥或者隔天用藥,甚至有時候忘記了好幾天才吃一次藥。
這樣做會讓血壓大幅度波動,并加劇體內靶向器官的損傷,而且血壓上升還會顯著增加腦出血、心梗和腦梗等急癥的發生風險。
②隨意換藥
降壓藥一定不要隨意更換,因為不同類型的降壓藥在作用和藥效上存在很大區別,醫生之所以給你開某種降壓藥,是根據你的年齡、血壓水平、心率情況以及靶向器官的損害程度來定的。隨意換藥,只會帶來難以估量的嚴重后果。
③太晚服藥
在現有的高血壓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杓型血壓,也就是白天血壓比較高,這類患者盡量在早上七點前用藥。而如果是反杓型血壓,那么就可以選擇在傍晚用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