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對于殘疾人就業是新動能還是新挑戰?
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激活農村殘疾人就業的內生動力?
城鄉資源差異和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帶來的結構性問題如何破解?
《中國殘疾人》雜志記者就技術賦能、城鄉協同、區域協作與制度優化等問題,采訪了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殘疾人勞動就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廖娟。
在步入AI人工智能時代過程中,數字經濟將重構殘疾人就業生態,技術革新讓殘疾人就業工作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數字經濟的發展給殘疾人就業注入了新的動能。
從機遇來看,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賦能殘疾人個體,數字經濟拓展了殘疾人就業的可能性。比如,AI工具語音識別軟件可以將語音轉換成文字或口語,方便聽障者無障礙交流;腦機接口技術可以輔助肢體障礙者重新獲得身體功能。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遠程辦公的普及和平臺經濟的興起為殘疾人創造了更多適合的工作機會。重度肢體殘疾人不出家門就可以勝任云客服的工作,視障者通過平臺經濟進行直播帶貨或音頻內容創作獲得收入,聽障者可以擔任快遞員等。
另一方面,數字鴻溝也給殘疾人就業帶來了挑戰。在經濟落后的偏遠地區,殘疾人可能無法負擔高速網絡、智能設備或輔助工具,即便擁有這些數字設備,他們的數字技能也可能不足,這會減少他們的就業機會。另外,信息無障礙環境還不完善,可能在就業中帶來對殘障者的排斥。比如,一些網站的圖片識別驗證沒有考慮到視障者的使用,在求職過程中如報名階段遇到這樣的問題,會導致他們被直接排除在外。
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推進數字技術應用于輔助殘疾人身體功能恢復和技能提升,同時需要完善信息無障礙環境,讓殘疾人有更多機會獲得并勝任工作。
當前我國的城鄉就業資源還存在較大差異,如何才能打破農村殘疾人的就業壁壘?
打破城鄉就業壁壘的關鍵在于,不簡單照搬城市殘疾人就業模式,而是在新的發展機遇下重塑農村殘疾人的就業機會,其最終目標不是讓農村殘疾人被動接受援助,而是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
首先,鄉村振興背景下產業振興給殘疾人就業發展帶來了契機。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中提出,要培育現代鄉村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依靠農村的產業振興項目,如“一村一品”讓殘疾人通過“庭院經濟”的方式在家周圍或附近種植農作物,依托鄉土特色實現“家門口就業”。
其次,利用數字經濟與所在地資源結合讓農村殘疾人融入全球產業鏈。一是殘疾人可以成為農產品電商。培訓殘疾人成為“鄉村代言人”,通過直播帶貨銷售土特產。二是非遺手工藝產品的數字化銷售。我國很多省市都有非遺文化項目,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將竹編、刺繡等傳統技藝與在線定制平臺對接,如“非遺煥新公益計劃”可以吸納殘疾人工匠,將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到海內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需要打破農村地區較為陳舊的“殘疾人=被供養者”的觀念。可以在媒體、村廣播上大力宣傳殘疾人企業家、殘疾非遺傳承人等,激勵更多農村殘疾人參與到就業場景中來。
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帶來的殘疾人就業結構性問題體現在哪些方面?應對策略有什么?
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帶來的殘疾人就業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東西部能夠提供給殘疾人的就業機會存在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產業體系完善,能提供給殘疾人較多的工作崗位,相比之下,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比高,但本地企業規模小、盈利能力有限,提供殘疾人就業崗位的意愿和能力不足。
二是東部地區相對西部地區能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服務。殘疾人就業服務(如職業指導、心理支持、法律援助)在東部呈現“市場化+政府兜底”模式,而西部則主要依賴政府單向投入,社會組織參與度低,服務覆蓋面不足。
應對這種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可以采用東西部協作的方式,通過東部成功的經驗帶動西部殘疾人就業的發展。
創新的“閩寧合作”就業模式,通過福建省的協作在寧夏隆德縣建立了隆德縣殘疾人托養中心和閩隆康復中心,并配套建設了幫扶車間,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實施的“托養+輔助性就業”模式,有效帶動了殘疾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就業。
浙川協作項目利用浙江省衢州市慈善總會的捐贈資金在四川綿陽、北川等地建立殘疾人雙創基地,建立“衢州-綿陽”星光助殘直播基地,集殘疾人直播培訓、就業服務、創業指導、小微項目孵化等功能為一體。
已經初見成效的浙川合作、粵桂合作、閩寧合作等項目,不僅促進了區域間的平衡發展,也為殘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
《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提前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取得了很好的經驗。2025至2027年的促進殘疾人就業行動方案即將出臺,第一期行動的三年實踐帶來了哪些有益經驗?未來三年殘疾人就業面臨的新形勢是什么?
《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不僅提前完成了既定的殘疾人就業數量指標,在提升殘疾人就業質量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比如,在主要措施的實施效果方面,通過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和民營企業實現按比例就業的殘疾人數量穩步提高,就業困難殘疾人實現就業的數量明顯增加,農村殘疾人就業促進成效顯著,“一對一”精準服務大幅提升了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率,盲人保健按摩就業顯著擴展,職業技能培訓有效增強了殘疾人就業能力。盡管如此,第一期行動方案確定的任務目標仍需進一步鞏固,第二期方案的出臺將有助于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確保前期規劃和政策得到充分落實。因此,出臺第二期行動方案對于持續推進殘疾人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未來三年,殘疾人就業的數量目標需進行科學調整。由于殘疾人就業年齡段人口下降,以及經過第一期行動方案實施后未能就業的部分殘疾人仍然難以實現就業,可能需要適度降低新增殘疾人就業總量目標,使其符合殘疾人年齡結構和就業需求變化的實際情況。
其次,根據當前殘疾人就業的主要形式和特點,包括保障最困難人員的就業、提升殘疾人就業質量、開發符合殘疾人身體條件的新就業形式等,未來三年可重點考慮發展輔助性就業、按比例就業和新業態就業,這將有效確保困難殘疾人不掉隊,同時為工作能力強的殘疾人提供更好的就業發展機會。
最后,為了確保就業促進工作落到實處,需建立長效保障和動態監測機制。從組織保障和監督角度來看,未來不僅需強調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還需明確牽頭部門、相關責任部門和各級殘聯的責任,確保政策有效落實。同時,建議按部門職責分工進行年度方案實施情況的監測和評估,以有效督促《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的實施和完成。
來源:中國殘疾人雜志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