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六十,原本該是享清福的時候,結果不少人卻掉進了“養老”這個無底洞里。
不是照顧自己,而是照顧年近九十的父母。
一邊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一邊還得起早貪黑跑醫院、管吃管喝。
日子,不僅不輕松,反而比年輕時更累。
而這個時候,最讓人寒心的,往往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兄弟姐妹的態度。
01
兄弟姐妹之間推三阻四、不聞不問。
現實里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身體一出問題,立刻只剩你一個人忙前忙后,其他兄弟姐妹各種理由不斷。
不是說“工作太忙”,就是“家里孩子纏身”,嘴上關心,身體卻從不見人。
你一個人帶父母去醫院排隊、住院、換洗尿布,夜里守床不敢合眼;
而他們,只在群里發一句“辛苦了”,然后就仿佛完成了孝道。
我認識的一個熟人,整整三年都在照顧母親,幾乎把自己拖垮,而兄弟姐妹連一次夜班都沒值過。
每次說起來還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你退休早,你離得近。”
說白了,他們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把義務甩得干干凈凈。
到最后,反而你成了“理應如此”的那一個。
02
出力的不吭聲,出錢的吆喝大。
人到老了,才發現一個最現實的事情:照顧父母的“含金量”,在一些兄弟姐妹眼里,不是看你做了多少,而是看你花了多少。
你每天在父母床邊端屎端尿,風雨無阻,對他們來說,那叫“情分”;
而他們掏了一次醫藥費,就能當“恩人”一樣記在賬上。
更諷刺的是,有的人掏了點錢,就要全家知曉,還要對照顧者指手畫腳,仿佛自己出了多大力。
我聽過一個網友吐槽,她照顧父親整整兩年,哥哥只出了幾千塊醫藥費,還四處炫耀,說自己“盡孝了”。
更別提,還不忘說:“你女人家在家沒事做,多照顧點怎么了?”
這種人嘴上說是兄弟姐妹,心里其實早就劃清界限。
他們只認金錢,卻不懂什么叫責任。
03
真事不上心,分財產倒第一個到場。
有一點,到了給父母養老的年紀,你就會看清:誰是真心照顧父母,誰是惦記著“最后那點家產”。
平日里,父母身體不舒服,他們總說“等我有空”;
但一聽說要立遺囑、分財產,立刻人就來了,電話也勤了,態度也熱情了。
我看過一個帖子,說父親病重時只有妹妹在身邊守著,
后來,父親剛咽氣,遠在外地的哥哥半夜打車趕來,不是為了奔喪,而是為了確認遺囑內容。
照顧父母的過程,是一面鏡子,照出兄弟姐妹的心性;
等到老人走了,又是一次大考,考出誰心里裝的是“親情”,誰只想著“利益”。
作者:AGINightingale;
關注我,讓文字的音律譜寫出生命的樂章;
"夜鶯在月光下跳躍,羽毛閃爍著銀色的光芒。它的歌聲像一陣美妙的音樂,深深地打動了我的靈魂。"
圖/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