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
我對我老公特別依賴,不能看他跟女兒親近,我會發瘋、情緒失控。每次女兒一來我們住的地方,我就會發瘋打人,沒有人可以聽我傾訴,也沒有人理解我,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咨詢師答:父母對子女產生復雜的情緒感受是人性使然。我們每個人處于關系中時所體會到的情緒情感,基本都具有愛恨交錯的復雜性。不同的是我們每人面對各種情緒時所感知到的強烈程度,以及所給予的應對策略各有不同。
當強烈的感受到自己對女兒的討厭時,需要先接受自己所感知到的這樣令自己不安的情緒,提醒自己不要因著自己的不安或焦慮,便采取具有傷害或者破壞性的言語及行為去進行互動交流,可以暫時與女兒保持一段距離,或者借助親人的幫助,暫時性得不與女兒有太過頻繁的接觸。
待自己情緒穩定下來,回到正常理性的狀態中后,再來對自己進行更多的思考與探索。可以從更深的角度嘗試先來了解下自己內心的動因。
這其中可能蘊含了多種的不同的潛在心理動因:
1. 自我未完成情結的投射機制。比如:將女兒與同齡人比較時所激活的自我否定感。
2. 代際創傷性體驗的再現。如:女兒某些行為所觸發的自身童年期的被忽視經歷;或者是無意識重復了原生家庭中的某種情感虐待模式等。
3. 伴侶關系沖突的遷移或者轉移。將婚姻沖突中的怨恨轉移至女兒身上;或者是將女兒視為"第三者"破壞夫妻親密關系,潛意識中與女兒形成了某種競爭的關系。
4. 角色認知的混亂。無意識中把女兒當作理想化的父母,期待孩子承擔情緒撫慰者的反向依賴,同時內心又對自己這樣的需求感到焦慮或羞恥,形成心里激烈的沖突感,導致無法正常與女兒互動交流。
5. 被觸及到的親子依戀模式中的沖突。既渴望關系拉近,同時又強烈恐懼彼此關系的拉近,反復拉扯中很糾纏。
6. 某些具有人格特性的心理機制。如:非黑即白的客體關系認知;理想化與貶低之間的拉扯;對獨立人格的暴怒性否定等。
構建我們內心的動因有很多種,包含上訴所列,但不僅限于這些。當我們可以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認知與理解后,會幫助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建立起相對客觀的認知,利于親子關系的修復,而不會始終將自己與孩子捆綁于彼此未分化的狀態中進行感知與互動。
由此作為父母,當發現自己對子女產生強烈負性情緒時,是個需要被重視的信號,主動求助會是負責任的體現。先去探索可能存在的心理動因,然后再探索可能的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