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在深圳南山區的微眾銀行大廈里,一場關于利率的"靜默革命"正在改寫互聯網金融格局。4月24日,這家國內最大互聯網銀行宣布自4月29日起大幅下調存款利率,其中5年期定存利率從2%直降至1.6%,降幅達40BP,恰似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整個銀行業的漣漪。
一、斷崖式降息:從"高息標桿"到"貼近國有行"
此次調整堪稱微眾銀行的歷史性轉折。數據顯示,調整后其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定存利率均統一為1.6%,不僅較原有水平"腰斬",更低于招商銀行(1.75%)、中信銀行(1.85%)等股份行,直逼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大行的1.5%水平。以10萬元5年期定存為例,利息將從每年2000元驟降至1600元,5年累計少拿2000元收益。摘要來源:lpmbpp.com
"這是互聯網銀行告別'高息攬儲時代'的標志性事件。"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微眾銀行曾憑借線上流量優勢,以高于傳統銀行50-80BP的利率吸引儲戶,其2023年存款規模突破7000億元,其中50%來自5年期高息產品。但在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化的背景下,這種"高息換規模"的模式難以為繼。
二、背后的三重壓力:成本、監管與行業共振
微眾銀行的"急剎車"源于多重現實考量:
負債成本壓力:2023年其利息凈收入同比下降12%,而5年期存款占比過高導致付息成本剛性,此次降息預計每年節約利息支出超28億元。
監管窗口指導: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強調"引導存款利率市場化下行",互聯網銀行作為高息攬儲的"鯰魚",首當其沖面臨合規壓力。
行業多米諾骨牌:自2022年以來,國有大行、股份行已先后6次下調存款利率,微眾銀行的跟進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徹底融入"低利率周期"。
三、儲戶與市場的雙向適應
政策調整引發儲戶群體分化:習慣傳統銀行的中老年客戶更關注利率絕對值,而年輕用戶更看重便利性。在微眾銀行APP評論區,有用戶留言:"雖然利息少了,但隨存隨取的靈活性還是吸引我。"數據顯示,該行活期+產品規模逆勢增長15%,反映出儲戶正從"利率敏感型"轉向"服務敏感型"。
對行業而言,此次降息標志著互聯網銀行的競爭邏輯從"價格戰"轉向"生態戰"。微眾銀行同步推出"存款+理財+保險"的資產配置套餐,試圖通過綜合服務留住客戶。其與騰訊理財通聯合推出的"智能存款組合",首周銷售額突破50億元,顯示出生態協同的潛力。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四、利率市場化的終局:銀行的"第二曲線"
"微眾的調整不是終點,而是行業轉型的起點。"中國銀行業協會分析師王劍指出,當存款利率天花板不斷壓低,銀行必須在財富管理、小微金融等領域尋找新增長點。數據顯示,微眾銀行2023年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突破5000億元,不良率控制在0.95%的低位,這種"薄利多銷"模式或成為未來盈利支柱。
夜幕降臨時,微眾銀行APP的利率公告頁面仍有數十萬次瀏覽。一位深圳白領在社交媒體寫道:"看著曾經的高息存款遠去,突然意識到躺著賺利息的時代真的結束了。"這句話或許道破了行業變遷的本質——當利率市場化浪潮退去,真正考驗銀行的,是能否在"服務深水區"里練就游刃有余的真功夫。而微眾銀行的這一降,恰似金融行業轉型的"成人禮",預示著一個更理性、更注重價值創造的新周期的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