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魚不殺就被砸秤砣?這事兒擱誰身上不后怕?最近武漢漢陽鄧甲生鮮市場的一場沖突,看得人心里直發緊。一個顧客好好買魚,就因為說句“別殺”,賣魚的老板突然跟變了個人似的,抄起紫銅秤砣就砸向顧客小腿,嘴里還罵罵咧咧喊著“不殺就是來找茬,信不信我弄死你”,嚇得周圍人趕緊往后躲。好好的菜市場咋成了火藥桶?這背后的彎彎繞繞,真是越想越不簡單。
事情就發生在4月23號那天。據在場的人說,顧客一開始挺正常,挑了條活魚說要帶走,明確表示不用宰殺。按理說買魚殺不殺是顧客的自由,可那老板臉色立馬就沉下來了,先是嚷嚷“不殺不賣”,顧客堅持要帶走,他突然就抄起秤砣砸過去。現場有人拍視頻,只見顧客小腿上立馬腫起個包,手機也被搶了摔在地上。更讓人無語的是,警察來了他還想跑,后來看顧客拿出完整的錄像,才耷拉著腦袋不說話。這哪兒像做買賣的,簡直像街頭耍橫的。
這事在網上炸開了鍋,評論區比菜市場還熱鬧。有個網友說自己上周在老家買魚也遇見過類似的,“我說拿回家自己殺,老板非說殺好的干凈,結果回家一稱,連內臟帶魚鱗少了快半斤,合著他殺魚是在殺我的錢啊”。還有人直接點破關鍵:“水產攤的秤就沒幾個準的,殺了魚沒法復秤,他們正好缺斤少兩,顧客要是堅持不殺,等于斷了他們的財路,能不著急嗎?”更有細心的網友翻出武漢3月1號剛實施的新規,里面明明白白寫著缺斤少兩最高罰10萬,還要求商戶掛“先復秤再宰殺”的牌子,可這鄧甲市場的老板倒好,直接用秤砣“對抗”新規,膽子也太大了。
要說這些賣魚的為啥這么橫,背后藏著一條沒說破的“潛規則鏈條”。有位常買菜的阿姨在視頻底下留言,說她觀察好久了,現在很多水產攤賣魚根本不指著賺賣魚的錢,全靠宰殺費和“秤上功夫”。一條魚標價15塊一斤,看著不貴,可你要是讓他殺,得收5塊錢宰魚費,要是再幫著切片,還得加3塊。更絕的是,他們的秤普遍“縮水”,買3斤魚實際就2斤2兩,等殺完清理完,顧客根本沒法驗證到底缺不缺斤兩。有個做過水產生意的網友透露:“現在行內都用‘六七兩秤’,殺魚就是最好的遮羞布,你不殺?那等于逼著我暴露缺斤少兩,能不急眼嗎?”
再看看這次沖突里老板的反應,從拒絕宰殺到暴力相向,再到對抗警察,一步步把小事鬧大,說白了就是吃定了顧客“不敢較真”。可現在不一樣了,人人都有手機能拍視頻,新規也給了監管依據,市場監管局已經介入調查,這種靠耍橫賺錢的日子肯定長不了。但這事也讓人后怕:要是當時顧客沒拍視頻,是不是就有理說不清了?要是周圍人不敢幫忙作證,是不是老板還能繼續囂張?菜市場雖小,卻連著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容不得半點“秤砣脾氣”。
說句實在話,做買賣講究個你情我愿,顧客有選擇殺不殺魚的自由,商家也有定價的權利,但前提是明碼標價、誠信經營。把宰殺和缺斤少兩捆綁成“賺錢套餐”,甚至用暴力威脅顧客,這就不是做生意,而是耍無賴了。武漢剛出臺的新規其實給了很好的方向,像有的市場掛出“先復秤再宰殺”的牌子,顧客買得明白,商家賣得敞亮,何苦非要在秤砣上動歪心思呢?
這次事件也給監管提了個醒:政策出臺了,落實得盯緊點。菜市場人流量大,小商小販多,不能光靠貼標語、喊口號,得定期查查秤準不準,看看商家有沒有按規矩來。老百姓不怕多花點錢,就怕花了錢還受氣,更怕自己的正當權益沒人保護。當“不殺魚就砸人”成了個別人的“生意經”,最終傷害的是整個市場的信譽。希望這事能好好查一查,讓那些動歪腦筋的人知道,現在的菜市場,是法治社會的菜市場,不是誰耍橫誰就能說了算的地方。
說到底,買賣雙方就像秤桿的兩頭,得平平穩穩才能長久。商家別把顧客當冤大頭,顧客也別怕事不敢維權,監管再跟上把秤校準,這樣的菜市場,逛起來才踏實。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