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去年年底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以及全國兩會分別就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以基層為重點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均衡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系列消息的發布,傳遞出國家持續強基層、抓基層的信心和決心,也為接下來的基層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明確了方向和路徑。
大抓基層 令人鼓舞
基層衛生健康事業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促進共同富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
近幾年,伴隨“大抓基層”成為衛生健康系統的普遍共識,創新的種子在各地扎根成長,多元的模式在更大的范圍內實踐推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走過了“快速推進搭架子”階段,全國已有2188個縣開展了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了以省為單位的全面推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正步入“試點驗收”階段,81個地市在構建網格化醫療服務新體系、形成緊密型建設新模式、建立激勵約束新機制等方面總結形成了初步成果。巡回醫療和巡診派駐已邁向“常態化”階段,全國近90%的縣實現縣級醫院派駐人員至鄉鎮衛生院全覆蓋,居民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明顯提升。與此同時,各地歷史性地將大學生鄉村醫生納入編制管理,消除貧困地區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空白點,協同推進村衛生室納入基本醫保定點管理,創新推出十條基層衛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務舉措,擴大基層慢性病常見病用藥種類……
現如今,基層衛生健康體系正以其“守門人”的定位和“家門口”的優勢,守護著數億居民健康。
更讓基層衛生健康領域為之振奮的是,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表示,將從基層、基礎和基本三個方面謀劃,將醫療衛生強基工程進行細化和實化。盡管目前對于該工程還沒有詳細的部署,但從各方積極審慎的態度可以看出,這必將是補齊基層硬件設施短板、建設基層重點???、完善基層服務模式、推進基層信息化建設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重大契機。
基層衛生健康系統改革進展迅速,成績令人鼓舞,未來發展可期。與此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現實:當前距離“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的目標還有差距,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仍然是衛生健康事業的短板和弱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于居民多層次、多元化健康需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內涵、模式和專業結構相對滯后于老齡化、城鎮化、疾病譜變化趨勢,基層衛生健康事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導向性、協同性有待加強,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有待解決等,都亟待各地破題推動。
保持定力 持續發展
強基層,既是發展所需,更是民生所盼。當下,全社會對于強基層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部門協同、政策協同的外部環境也已經相對成熟。這提示我們,必須抓住歷史窗口期,保持戰略定力,協同各方力量,推動強基層走穩、走實、走向新高度。
首先,強基層不是紙上談兵,必須依靠更加積極的外部政策和真金白銀的財政投入。
2024年年底,“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協作會商機制第一次會議召開,這預示著多部門同題共答、完善醫保支持保障措施、擴大基層用藥種類等的步伐將更加穩健。與此同時,村(居)民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等基層治理組織也在不斷健全完善,這也為引導患者基層首診、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提供了組織基礎。
基于此,各地要積極謀劃,統籌醫療、醫保、醫藥等各方資源,運用各項外部政策和財政投入,聚焦規劃布局、人員培養、科室設置、設備配備、醫保支付、激勵約束、信息化建設等重點領域,引導人員、技術、資金、項目、資源向基層匯聚,形成強基層的合力,著力解決制約基層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
其次,強基層不能籠而統之,必須充分考慮地方人口分布特征和城鄉發展情況。
我國既有常住人口超過百萬的大縣,也有人口不足十萬的小縣;有經濟增速強勁的百強縣,也有發展相對落后的重點幫扶縣;有鄰近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縣,也有地處山區、高原的偏遠縣……
這些現實差距決定了各地在強基層的過程中不能追求“一個標準”,而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創新探索更適合當地發展的政策。比如,對于西藏等地的人口小縣,不必強求以縣為單位建設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心電診斷、病理診斷、消毒供應等共享中心,可以嘗試以市等更大區域為整體開展建設工作。再如,在基層人員招錄方面,可以探索通過“市招縣用”等方式解決人口小縣人員招錄的難題。
這些現實差距也提示各地在強基層的建設中不能搞盲目攀比、沖動建設,要結合當地人口基數、分布特點、現實需求,進行適度建設,切忌造成房屋、設備、人員閑置等浪費。
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推進工作、實現目標。在確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允許各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摸索創新更多舉措,是改革的應有之義。相信有關部門在評價改革成效時,也會支持有益于強基層、有益于維護人民健康的探索創新。
再次,強基層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貼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時代的發展需求。
從系統外因素看,疾病譜變化、慢性病高發、人口老齡化加速、健康意識覺醒等,急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揮距離居民近、與居民如友鄰的優勢,做好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從系統內因素看,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等改革,需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揮網底作用,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
在此背景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更加明晰,具體包括治好小毛病、識別轉診大病、處理急癥、管好慢性病、做好康復護理和公共衛生服務等。
各地應圍繞上述功能定位制定強基層的具體舉措。一方面,適當增配CT等基礎設施設備,推廣應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加快建設資源共享中心、中心藥房等,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另一方面,重點加強兒科、中醫、口腔、急診急救、康復、公共衛生等特色科室建設,探索提供安寧療護、醫養結合、上門護理等特色服務,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在“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十五五”規劃隨即起步的當下,強基層更需保持定力、持續深耕,進而助推“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盡快成為現實。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寧艷陽(媒體人)
編輯:連漪 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葉龍杰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YUGJ9MCX】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