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詩總集是元詩研究的文獻淵藪,數以千計的元代詩人詩作有賴于元詩總集得以保存并流傳后世。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歷代元詩總集研究”(19BZW081)以全面的文獻調查為基礎,初步摸清歷代元詩總集的家底,指出元詩總集研究具有廣闊的學術前景。
原文 :《元詩總集:一座未被充分挖掘的富礦》
作者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羅鷺
圖片 |網絡
元詩總集的數量與類型
總集是匯編兩位及以上作家作品而成的詩文集。元詩總集,顧名思義,是收錄有“元詩”的總集,其數量少則幾首,多則幾萬首。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元詩總集是楊鐮主編《全元詩》(中華書局2013年版),“收錄元代近五千位詩人的約十三萬兩千首詩”。《全元詩》征引的元詩總集多達150余種,但歷代元詩總集的存世數量遠遠超出這個數字。根據目前的調查與統計,存世元詩總集不少于370種,其中編纂于元代的42種,編纂于明代的123種,編纂于清代的128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新編的73種,域外編纂的4種。
在調查與搜集元詩總集的過程中,珍稀文獻的新發現往往讓研究者激動不已。例如,金元之際的詩人段克己、段成己的《二妙集》,一刻于元泰定年間,二刻于明成化年間,三刻于明嘉靖年間,四刻于清康熙年間。學術界公認康熙刻本久已亡佚,唯有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賈汝愚抄本是據康熙三十五年(1696)段宗羲刻本傳抄。課題組負責人于2021年5月偶然在舊書網站發現并購得康熙刻本殘本半部(存卷五至八),證實了該本的存在。又如,清末學者易謙所選《秋桂堂元詩七絕抄》一卷、《秋桂堂明詩七絕抄》一卷、《秋桂堂國朝詩七絕抄》一卷,從未見任何書目著錄,我們也有幸獲得了罕見的清抄本。又如,日本江戶、明治時代的學者獨立編纂并出版了幾種元詩總集,包括《元百家絕句》《金元明詩類選》《金元明清名家詩選》等,我們也在日本東京的古舊書店購得原書。
有關古代詩歌總集類型的劃分,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參考學術界已有的分類方法,結合元詩總集的實際情況,可以分為朝代類、地域類、家族類、友朋類、專題類,共計五大類。分類的基本邏輯是,每一位詩人和總集編者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時代、地域、家族和社會,由此先劃分為四大類,其他不屬于這些類別的一律歸入專題類。再進一步細分,朝代類包括斷代和通代兩類;地域類可分為郡邑類、山水類、名勝古跡類三類;友朋類可分為倡和類、集詠類、交游類三類;專題類可細分為綜合類、題詠類、分體類、人倫類、宗派類、閨秀類、方外類等七類。不同類型的總集,具有不同的文學史和文化史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元詩總集的價值與局限
元詩總集具有保存文獻和文學批評兩方面的價值。元詩總集保存了大量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作家的零散作品,也有資于元詩別集的校勘與輯佚,具有非常豐富的文獻價值。例如,明初編纂的《詩淵》是一部超大規模的詩歌總集,采用類書的形式編排明初以前的詩歌近五萬首,其中收錄元詩一萬余首,是元明兩代收錄元詩數量最多的總集,保存了大量稀見元詩文獻。《全元詩》據《詩淵》輯錄張楧《張仲實詩稿》36首、王道士《竹林清風集》104首、黃河清《黃叔美詩》134首、顧逢《梅山集》250首等,都是《文淵閣書目》有著錄而久已亡佚的元詩秘籍,幸賴《詩淵》征引而得以保存部分詩作。又如,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順則集》八卷,《中國古籍總目》歸入斷代總集,但實為程氏家族總集,其中所輯元人程恕、程克紹、程存、程一鳴、程常、程全等詩人詩作,皆為《全元詩》所失收。由此可見,元詩總集的文獻輯佚價值還有待更充分的挖掘。
元詩總集中的選本對作品進行精選,在刪選去取中反映了選家的詩學觀念。元詩總集的序跋與作者小傳,反映了編者和序跋撰寫者對元詩的具體評價,也是重要的文學批評史料。有的元詩總集還附有編者的評點或后世的評論資料,對作品的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品評,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元詩總集與其他時代的詩歌總集一樣,也存在一些通病和局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第一,體例不純,斷限不嚴。一部好的元詩總集往往會有《凡例》交待編纂體例,或者在序跋中對編纂的相關事項予以說明。元代的元詩總集往往隨得隨刊,漫無統紀;明人所編元詩總集,體例嚴謹的也不多;到了清代,學者們才開始重視發凡起例,逐步具備科學的編纂觀念。即便如《全元詩》,也存在對宋元和元明易代之際詩人斷限不嚴、對域外詩人取舍標準不一的問題。
第二,詩人小傳,嚴重疏漏。為詩人撰寫小傳,簡要介紹姓名、字號、籍貫、生卒年、生平事跡、著述情況,是詩歌總集編纂的重要任務。《全元詩》收錄元代詩人近五千人,其中第65—68冊基本上是世次不清、生平不詳的詩人,小傳往往都是空白,還有很大的訂補空間。
第三,編選不當,重出誤收。總集由于資料來源復雜,真偽雜糅,編選時稍不留意就容易誤收。一部規模宏大的總集,一首詩歸屬于不同詩人名下的重出詩也很常見。例如,顧嗣立《元詩選》有重出詩人28人、重出詩61首,誤收詩人63人,因誤收詩人而誤收詩101首,因文獻來源有誤而誤收詩54首,因編輯失誤而誤收詩28首。其中很多失誤又被《全元詩》沿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學術界已考證《全元詩》誤收200人以上。
第四,搜羅不廣,亟待補遺。以網羅遺佚、搜輯全備為宗旨的斷代詩歌全集,在文獻的搜集、整理與研究方面一定要下大功夫,才不會有遺珠之憾。但學術史的規律顯示,一部斷代詩歌全集從問世到完善,往往要經過數百年時間的積累。以《全元詩》為代表的元詩總集的輯補也是如此,還有賴于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添磚加瓦地進行補遺。
元詩總集研究的問題與前景
學術界在元詩總集的研究方面已經取得豐碩成果,但面對數以百計的歷代元詩總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的問題越來越多,每每令人有難窺涯涘之嘆。對每一位元詩總集的編者,都要查考他們的生平資料,方便知人論世,了解他們為何要編纂元詩總集;對每一部元詩總集的編纂時間和刊刻情況,都要進行考證,以免造成疏漏;對每一部疑似的詩歌總集,都要查考資料或者親自目驗,以確認其中是否收有元詩;對每一部元詩總集收錄的每一首詩,都要了解其文獻來源和最早出處,考辨其真偽。
一部元詩選本編得好不好,能否反映元詩的特色,能否反映某個時代的詩學觀念,能否反映編者的個人趣味,能否滿足讀者的需求,這些問題都需要研究者懂得欣賞元詩,從內心深處喜愛元詩,并具備足夠的詩學修養、審美判斷和藝術品鑒能力,如此才能深入元詩總集的內核,與選家和詩人進行隔代的心靈對話。
展望未來的元詩總集研究,前景光明,但亟須腳踏實地開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強元詩總集的個案研究。數以百計的元詩總集,對每一種都可進行或深或淺、或長或短的個案研究。對收錄作品數量較少的總集可以撰寫專題論文,對收錄作品數量較多、版本比較復雜、文獻問題比較突出的重要總集可以撰寫專著、學位論文。研究的重點是編者生平、編纂時間、成書過程、刊刻流傳、作品真偽、編選體例、編纂旨趣、詩學背景、優劣得失等。
二是要開展《全元詩》的訂補工作。要科學規劃,全面了解《全元詩》征引了哪些書目,沒有利用哪些文獻資料。然后從一個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詩人開始訂補其生平資料,對一首又一首重出誤收的詩歌考證其真偽,搜集一首又一首真實可靠的作品對其進行補遺,使這部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元詩總集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進一步完善。
三是要重視元詩選本的新編與推廣。目前新編的元詩選本大多與明清詩合編,質量參差不齊,還需要更多學有專長的元詩研究者投身于這項事業。既要編纂像《唐詩三百首》那樣膾炙人口的普及性選本,又要有像錢鍾書《宋詩選注》和程千帆《宋詩精選》這樣學術性較強的專業選本,讓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都能了解元詩之美,推動元詩在當代的傳承與接受。
總之,元詩總集是一座未被充分挖掘的富礦,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加入進來,開展更加細致深入的研究。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8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