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企員工的工作一直被人們稱為"鐵飯碗",意味著工作穩定、待遇優厚、福利完善。這種就業形式幾十年來一直是無數家庭追求的目標,家長們望子成龍,希望孩子能考上公務員或進入事業單位,實現一份安穩有保障的工作。然而,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效率提升的需求增強,一些曾經被視為"鐵飯碗"的崗位正逐漸從編制中被踢出,讓很多人感到不安。就在最近,多個地區陸續發布了關于事業單位崗位調整的通知,有三大崗位將逐步推行"非在編"用人模式,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4年12月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全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總數已達到3100多萬人,占據了我國固定就業人口的相當大比例。隨著國家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部分崗位將采取合同制、聘用制等靈活用工方式,不再納入傳統編制管理。這一趨勢在2025年初開始加速,多個省份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3月,已有17個省市明確了部分崗位"去編制化"的具體計劃和實施路徑。
第一類被"踢出編制"的是部分行政輔助崗位。這類崗位主要包括機關單位的司機、保潔員、安保人員等后勤服務類工作。江蘇省人社廳在2025年2月發布的《關于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機關事業單位的后勤保障需求,不再為此類崗位提供事業編制。南京市某區政府工作人員李先生告訴記者:"我們單位的司機原來都是編制內人員,現在新招的都改為合同制了,工資待遇也有所下降。"據了解,這一政策已在全國多地推行,僅北京市就有超過5000名行政輔助崗位工作人員轉為合同聘用制。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教授分析認為:"行政輔助崗位的職能相對簡單,市場上有大量專業服務公司可以提供同質化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這些需求,不僅能夠節約財政資源,還能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從成本效益角度看,一個編制內行政輔助人員的全部成本(包括工資、福利、社保、退休金等)約為同等崗位市場化用工成本的1.8至2.2倍。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24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行政輔助崗位需求,全國共節約財政支出約176億元。
第二類面臨"去編制化"的是部分專業技術崗位,尤其是那些與市場聯系緊密、競爭性較強的領域。根據教育部2025年1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高校教師崗位將實行更加靈活的用人機制,新進青年教師普遍實行合同聘用制,不再直接納入事業編制。這一政策在"985"和"211"高校已開始試點,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重點高校新招聘的青年教師基本都采用"非在編"模式,實行"準聘—長聘"制度。
一位剛入職北京某重點高校的青年教師王博士表示:"我現在是六年聘期的合同制,六年后根據教學科研成果決定是否轉為長聘。雖然沒有編制,但薪酬待遇比傳統編制內崗位更有競爭力,只是壓力也更大了。"實際上,高校"非編制"教師崗位的薪酬在某些情況下反而高于編制內人員。據高校人事部門調查數據顯示,重點高校非編制青年教授的年薪普遍在40-60萬元之間,比同等資歷的編制內教師高出約20%-30%。
除了高校教師外,醫療衛生系統的部分專業技術崗位也開始推行類似改革。國家衛健委2024年底發布的《關于深化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將逐步擴大公立醫院用人自主權,對緊缺專業人才可采取協議工資、年薪制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不受編制限制。上海、廣州等地的三甲醫院已開始大規模試點這一政策,上海某三甲醫院2025年第一季度新招聘的專科醫生中,已有超過70%采用"非編制"聘用方式。
第三類從傳統編制中分離出來的是部分事業單位中的經營性崗位。近年來,隨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入推進,具有一定經營職能的事業單位正加速向企業化轉型。國務院國資委2024年10月印發的《關于深化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到2026年底前,全面完成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
湖南省某文化事業單位負責人鄭先生介紹:"我們單位原來既承擔公益職能,也有一些經營業務,現在經營部分已經剝離出來成立公司,原來負責經營業務的編制人員可以選擇轉企或者調整崗位。"據統計,截至2025年3月,全國已有超過8000家經營類事業單位完成轉企改制,涉及員工約62萬人,其中約43萬人選擇跟隨單位轉為企業員工,放棄了原有編制身份。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專家李研究員指出:"事業單位中的經營性崗位轉為企業化運作,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有利于激發這些機構的活力和創新能力。從國際經驗看,明確政府與市場邊界,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是提高整體經濟效率的必然選擇。"
這些崗位"去編制化"的趨勢引發了廣泛討論。支持者認為,這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趙教授表示:"編制是國家根據公共服務需要設置的行政資源,應當向真正需要的核心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對于那些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的服務需求,應當逐步退出編制管理范圍。"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25年初發布的《中國政府改革藍皮書》,通過科學合理地調整編制資源配置,國家行政成本可以降低約12%,公共服務效率提升約18%。這項改革也得到了部分基層工作人員的認可。山東省某區級政府辦公室主任張先生說:"編制資源有限,通過將部分崗位'非編制化',可以把寶貴的編制資源用在更核心的公共服務崗位上,比如基層醫療、基礎教育等領域。"
然而,也有不少人對這一趨勢表示擔憂。最主要的顧慮是工作穩定性和社會保障問題。一位即將從編制內轉為合同制的醫院行政人員吳女士表達了她的憂慮:"沒有編制意味著失去了'鐵飯碗',工作穩定性大大降低,特別是對于我們這些年齡偏大的員工,一旦失業再就業會很困難。"
網友"守望未來"在社交平臺發表評論:"編制內外待遇差距太大,同工不同酬現象嚴重,如果大規模推行'非編制化',必須同步解決待遇公平問題,否則難以服眾。"另一位網友"理性思考者"則表示:"鐵飯碗變塑料碗不可怕,可怕的是塑料碗的'韌性'不夠,缺乏足夠的社會保障和職業發展空間。"
對于這些擔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長王處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改革不是簡單地取消編制,而是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用人制度。我們將同步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職業發展通道,確保各類人員勞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事實上,各地在推進"去編制化"改革的同時,也在探索相應的配套措施。浙江省在2025年初出臺了《關于健全事業單位非在編人員管理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同崗同酬"制度,確保非編制人員在薪酬福利、職稱評定、培訓發展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廣東省則推出了"編外人員社會保障專項計劃",為非編制人員提供額外的養老、醫療補充保險,縮小與編制內人員的福利差距。
從國際經驗看,發達國家在公共部門改革中普遍采取了更加靈活的用人機制。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非公務員型獨立行政法人制度",將大量原來由公務員承擔的職能交給非公務員性質的專業機構。美國聯邦政府雇員中有超過40%是合同制工作人員,且這一比例仍在上升。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行公共部門用人多元化改革,減少終身制公務員比例。
隨著時代發展,傳統"鐵飯碗"概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未來的就業安全感將更多地來自個人能力和專業價值,而非制度身份保障。對于年輕求職者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項針對2025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約65%的受訪者認為個人能力發展比獲得編制更重要,只有23%的人仍將考取編制作為首要就業目標。
北京師范大學職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教授建議:"面對'鐵飯碗'變'塑料碗'的趨勢,在職人員應當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求職者應當更加注重崗位與個人專業發展的匹配度,而非簡單追求編制身份。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則需要加快構建更加公平、更有彈性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
改革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帶來發展活力,也可能引發陣痛。在推進"去編制化"改革過程中,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穩定,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妥善解決的問題。對于改革中的問題和爭議,理性討論而非簡單否定才是負責任的態度。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注重頂層設計、強化配套措施,才能確保改革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真正實現提質增效和便民利民的目標。
你對"鐵飯碗變塑料碗"這一趨勢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和經歷,一起探討這個與每個人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