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滅亡,是外戚干政,藩鎮割據,還是宦官專權?或者是宗室內亂,亦或者是太后垂簾?
恐怕這些原因都不是清朝滅亡的根本所在,清朝真正滅亡的原因是死在了土地兼并上。
先說結論,每個封建王朝都有土地兼并的現象,但清朝的尤為嚴重,清朝時期的土地兼并比明朝的時候還要嚴重2倍。
那么,具體都有哪些表現呢?
1644年清軍入關之后,旋即開始了霸占土地。
在短短的23年時間里,八旗貴族們就在京都附近霸占良田多達1600萬畝。這些全部成為了旗人的私地、旗地。
等到滿清政權得到穩固之后,全國耕地的流失更加嚴重。
到了所謂的康乾盛世后期,乾隆在位的時候,全國已經有四成以上的耕地被皇族、八旗和各級官僚占據。
僅僅是皇莊一項就有1300萬畝,且都是良田。
和珅是有名的大貪官,他不僅貪圖錢財,更是占據了數量不菲的土地、耕地,其數量高達80萬畝。
如此數量的耕地,足以養活清朝500萬貧下中農。
為了保證手中的土地不被漢人弄走,滿清還頒布了典賣禁令,明令禁止旗人將耕地賣于漢人。
不耕只知貪圖享樂的旗人,想方設法將手中的良田變相租給漢人地主,通過長期收租的方式供養自己的奢靡生活。
到乾隆時期,旗人的耕地流失率已經達到60%了。這種現象催生了新的階級,地主階級。
直隸省因為靠近京都被視作王化之地,可在直隸,廣大的農民只能淪落成佃戶,為地主、貴族打工。
這一人數的比例高達70%,離京都如此之近,滿清尚無法調控,更不用說富饒的江南地區了。
在江南,地主占據了總人口的5%左右,可他們手中掌握的耕地面積,占據了江南整體耕地的六成以上。
到了18世紀中葉,清朝10%的人口擁有全國85%的耕地。這不僅威脅了普通民眾的生活,更是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廣西這個貧困的省份,桂平縣的地主卻能夠擁有3000畝的耕地,至于生活在貧困土地上的九成農民,人均擁有的土地還不足五畝。
除了地主喜愛土地、霸占耕地以外,商人同樣將土地視作財富的象征,一旦有了收入必定會將收入轉化成土地與耕地。
徽商在生意上是成功的,同樣他們在土地兼并上也是一把好手。每年通過佃戶收租就能歲入10萬旦。
這樣的商人在江浙地區不下百戶之多,由此可見,江南地區的土地兼并到達了何種嚴重的程度。
廣州作為清朝對外開放的口岸,按說開明的商人不應將眼光局限在耕地上,可伍秉鑒名下擁有的田產高達50萬畝。
即便是放到整個廣州府,50萬畝已經能占據到整個州府的兩成了。
因而,貴族掌握了制度,地主侵蝕了整個國家的根基。
除了貴族與地主,擁有科舉特權的官僚階層同樣是土地兼并的推動者。
或是為了鼓舞年輕人報考科舉,也或是為了維護官僚階級的利益,清朝時期的舉人可以免賦稅。
一旦中了舉人,那么他名下的田產可以免交賦稅,且享有特權的田產畝數高達2000畝。
如果有幸在中了進士,那么,免稅的田產又可以翻一倍達到4000畝。
江蘇一直是進士的主要產區,在這里造成了一種特有的現象,那就是整個縣、整個省的耕地全部不用交稅,只因進士的田產占據了絕大部分。
如此嚴重的土地兼并必然帶來預料中的惡劣后果。
由于土地私有化嚴重,國家的稅收出現了腰斬。雍正在實施新政之前,能夠收上來的田賦也不過才應收的六成而已。
即使實行了攤丁入畝的改革也無法阻土地兼并的嚴重趨勢,到1794年乾隆后期,僅直隸一個地方的流民已經高達200萬了,占了當地人口的15%。
伴隨著人口爆炸性的增長,只會加劇對土地的依賴,但土地有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暴動也就接連不斷的興起。
白蓮教起義裹挾的流民就有300萬,太平天國興起的時候更是波及數省,捻軍控制了山東、河北的大部分地區。
這些農民運動無疑不瞄準了清朝的軟肋土地下手,既有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的口號,也有劫富濟貧,強制分配地主土地的行動。
哪怕到了土地革命時期,在蘇區打倒的地主大部分也是清朝時期形成的地主家族。
清朝在統一與管理的過程當中,雖然認識到了宦官、外戚干政、藩鎮割據等方面的威脅,極力避免了這些。
可依然沒有逃脫滅亡的命運,歸根結底就是土地兼并嚴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